作为福建省的千年NO2,福建省省属高校的领头羊,福州大学的前50年办学历程,只能用不温不火来形容,一如福州这座城市,宁静而慵懒(抑或平淡?)。学校名气限于省内,学校实力勉强中流。
学校办学之初,就提出了要建成“南方小清华”的宏伟目标(我也实在不是谦虚,然而这是真的),然而直到本回答搁笔之时,这一目标仍未实现。
学校目前的瓶颈显而易见:发展经费和985相比差距巨大,由于并非部属高校,在省内也面临着师农华三校的追赶和资源分割,在争取办学资源方面存在不少困难;学校的王牌专业是难就业的化学,在生源方面有一定劣势(学校最好的学院恰恰是投档线最低的学院之一),热门核心工科专业如计算机,电气,机械等在本轮学科评估中都未能拿到B+,其中机械是B,电气和计科都是B-,这对于以工立校的福大而言,需要努力的地方还非常多。而从另一方面看,双一流的建设任务要求福大进一步强化化学学科的优势地位,这与优化热门学科的最优选择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截止目前,学校为数不多的长江、杰青等领军学者基本都在化院,其它学院的高端人才引进亟需加强;学校办学历史不长,和老牌名校相比底蕴不够,重科研轻人文的氛围,僵硬死板的行政体制(国内高校的通病了),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然而未来十年的福大仍是潜力最大的211高校之一,原因基于以下几点:
① 城市作为大学孕育发展的载体,大学的兴衰与城市的命运息息相关。兰州大学与苏州大学可算是最好的两个例子。客观来说,城市还是大学发展的上限,当前,主要一二线城市的地位牢不可撼,也决定了三线城市的大学很难有多大作为。而福大所在的城市福州,近年来正面临着极为难敬改销得的历史机遇。正如某个报刊所言:“近年来,省会福州相继迎来了生态文明示范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州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战略机遇,“五区叠加”打开了跨越发展的“机会窗口”。“五区叠加”赋予了福州在全国独一无二的政策优势,战略地位凸显。以2017年为例,厦门歼并的GDP为4300亿,增速13.64%;福州的GDP为7128亿,增速达到了15.02%,按照估计福州的经济总量将在2021年前后突破万亿大关。这其中亮游要分析的实在太多,篇幅所限,不再展开。
在不远的未来,福州的的城市实力将大大增强,一改籍籍无名的现状,而福大将有极大的概率趁着福州崛起的东风,破浪远航。
② 学科结构相对合理。和人们印象中的福大不一样,福大目前虽是以工科为主,但是福大最大的学院却是经济与管理学院,经管学院学生总数约6000人,占全校的1/5,如果再加上人文社会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马院以及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福大和国内某些偏科严重的理工类、行业型211相比,更为文理相济,学科门类较为齐全。这为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并且适应现代社会的演进,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科学基础。
从本次学科评估来看,福大前三的学科分别是化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主要热门工科也都取得了不错的名次。
③ 后发优势明显。2014年,福州大学收入预算为84132.33万元,2015年,福州大学收入预算为84305.82万元,2016年,福州大学收入预算为167100.33万元,2017年,福州大学收入预算为196709.35万元,从学校公布的预算数据可以明显发现,自2016年开始,学校获得的支持力度远超以往。福州大学是全国范围内率先成立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研究院的211高校之一,学校在面临社会经济技术发展需要主动调整自身,发挥自身优势,在新兴学科具有潜在的后发优势。不出意外,福州大学将在2030年前,实现稳居内地综合实力前50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前后,成为与厦门大学并驾齐驱的省内双星之一。
附上几张最近两年的图,那些总喜欢拿90年代福州大学只有一个重点学科来扣末流211帽子的;还有那些总拿校友会排名来喷福大的(实际上他们从来不愿提真正权威的世界三大大学排名)可以闭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