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问九>百科问答>张先的《偷声木兰花》中“一去东风十二年”如何解释?你怎么看,谢谢?

张先的《偷声木兰花》中“一去东风十二年”如何解释?你怎么看,谢谢?

2024-06-13 15:01:45 编辑:zane 浏览量:641

张先的《偷声木兰花》中“一去东风十二年”如何解释?你怎么看,谢谢?

野狐试答

题主好,“一去东风十二年”出自张先的《偷声木兰花》一词,还是那句话,句不离篇,我们还是从整个词来理解这一句话。

《偷声木兰花》宋 张先

曾居别乘康吴俗。民到于今歌不足。骊驭征鞭。一去东风十二年。

重来却拥诸侯骑。宝带垂鱼金照地。和气融人。清霅千家日日春。

张先活了88岁,一生诗酒风流,故事不少,仕宦三十二年,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自己家乡浙江湖州一带任职,七十四岁从尚书都郎官任上退休回家,官职虽不大,但张先一生顺风顺水,还是很令人羡慕。

康定元年(1040年),张先在他仕宦的第八年,做了吴江的知县,第二年就被提升为嘉禾(嘉兴)判官。野狐怀疑这首词可能起到了作用,也就是说这首拍领导马屁的词作于康定元年,看词就知道了。

“曾居别乘康吴俗。”“别乘”是“别驾”的别称,汉代设置州刺史的佐官,因地位较高,出巡时专设一车,不坐刺史的车。魏晋南北朝沿用,唐改别驾为长史,后废置不用,宋各州的通判相当与“别驾”。这句词的意思是说:你曾经是本州的通判,在你的治理下吴县百姓康乐,民风淳朴。

“民到于今歌不足”:到今天老百姓还一直歌颂你。“骊驭征鞭。一去东风十二年。”“东风”借指吴县。“去”是离开,古汉语中的去和我们现在的去方向正好相反,此人高升,骑马扬鞭离开了吴县,到今天故地重游已有十二年了。

“重来却拥诸侯骑。宝带垂鱼金照地。”“诸侯”借指地方各大员,“垂鱼”官员的腰饰,唐代有官员按品级佩戴金鱼的制度,宋代直接给绶带上绣金鱼,三品以上的才能绣金鱼,其次为银鱼等。此人故地重游或许是下来视察,地方大员前呼后拥,看来此人来头不小。柳永的《望海潮》中也有相同的场面描写“千骑拥高牙。”

“和气融人。清霅千家日日春。”“清霅”(zha)就是霅溪,吴县的一条溪水,代指吴县。这两句说领导德高望重又很和蔼可亲,吴县官民如沐春风之中。

古代官场投赠拜谒风气很浓,人家拍马屁拍得很艺术,很中听,能拍出千古绝唱,就这样也不见得能达到目的。柳永的《望海潮》(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比他这首词有名的多吧,也是一样的拍马屁的投赠之作,结果没结果。不过,张先这次应该拍成功了,吴县只干了一年就提拔了。

一去游宦二十年,而今幽逸水云间。

网络搜索便可知道,1041年,张先在嘉兴做官,1064年他致仕回乡,晚年以寄情山水为乐,这段时间间隔24年,可虚指为二十年。从全词来看,这更像是在夸另一个人,被夸的那个人也一直在江苏一带做官。

东风,即东面吹来的风,后来引伸为春风,此处做春风解释,那么春风到底是何意?春风象征万物复苏,象征机遇,象征平台。所以这个春风指的是事业。

回头再看全词

曾居别乘康吴俗。民到于今歌不足。

别乘,别驾之意,借指在江浙一带做官。

康,使百姓安宁,使百姓安康之意。

吴俗,吴地民俗,指的就是就职于江苏,管理一方百姓平安。之所以用俗,指民风民俗,因为这也是地方官要管理的一部分。

民到于今,源于《论语·宪问(季氏)》“民到于今受其赐(称之)”,大意就是老百姓至今都在感念那个人的恩德。

歌不足,歌颂都不足以表达百姓的感激之意。

因此,这一句是说执政为民,官声清廉,百姓爱戴!

骊驭征鞭。一去东风十二年。

骊,黑龙,后指黑色的马,此处指骏马,形容仕途。

驭,驾驭,形容仕途还算得意。

征鞭,征,远行之意,所以这征鞭就是马鞭。

一去,就是为了一个宏大的目标去奋斗

春风,正如我所说,仕途或事业之意。

二十年,虚指,如果是作者则为23年,如果是对方,则是20年左右。

重来却拥诸侯骑。宝带垂鱼金照地。

重来,重新来到这里(江渐一带)

却拥,却,转折之意,大意时离开这里的时候还是少年,还是普通书生之类。拥,拥有。

诸侯骑:成为诸侯,古人云“天子驾六(天子的车子用六匹马拉),诸侯驾五……”,这里并不是指成为王侯,而是指事业上取得了成就,声望,荣誉等等。

宝带,镶满玉石的腰带,这里指事业有成,富贵有为。

垂鱼,就是佩带鱼带,始于唐朝,根据级别不同,分别佩戴金鱼带,银鱼袋等等。到了宋朝这种佩戴鱼带的制度发生了延伸,病故,去职,退休都有可能得到鱼袋。如果这里的人指的是作者自己也说得通,毕竟他是退休官员,是有几率拿到鱼带的。

金,金鱼带!

照地,身上佩戴的金鱼带上的金丝金光闪闪!

和气融人。清霅千家日日春。

和气,形容气度和胸襟,从此句来看,这一句好像是在说别人!

融人,同上!

清霅,指清澈的霅溪之水,这条河应在江渐一带。这里指双关语,形容这个人的名声极好。

千家,本地老百姓的意思。

日日春,每天都是春天,照应前面的康吴俗和民到于今。

因为此诗的马屁含量不低,所以小可不认为这首诗是写自己的,更像是写给一个长官,领导,前辈。

一去东风十二年。

意思就是,天长路远,这一去就是十二年。

东风,意思就是天长路远。

或许是这个意思。

张先的《偷声木兰花》中“一去东风十二年”需要放到词里面看,其实意思很简单。

曾居别乘康吴俗。民到于今歌不足。骊驭征鞭。一去东风十二年。重来却拥诸侯骑。宝带垂鱼金照地。和气融人。清霅千家日日春。《偷字木兰花》,是唐教坊曲,本于《木兰花令》,前后段第三句减去三字, 与《减字木兰花》相同。另偷平声,故云“偷声”。

作者

作者张先(990-1078),字子野,天圣八年(1030)进士。历任宿州掾(yuàn)、吴江知县、嘉禾判官,后辟为通判。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

张先与柳永齐名,都擅长写“情爱词”。柳永原名柳三变后改名柳永,张先的“张三影”却是自己起的。

《古今诗话》:“有客谓子野曰:‘人皆谓公张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也。’子野曰:‘何不曰之为张三影?’客不晓。公曰:‘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此余生平所得意也。”“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这首《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是北宋词中的名篇之一,也是张先享誉之作。

柳永比张先大6岁,相传柳永的词“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ren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传到仁宗耳朵里,仁宗把他的名字划去,让他继续去“浅斟低唱”,柳三变就自嘲“奉旨填词”,但是科举之心不绝,屡次应试不第,直到50岁仁宗开恩科才得登进士,自此成了改名“柳永”,词风大变。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自唐代科举考试开始,“明经”和“进士”都是大热门,柳永50岁得中进士已经算是年轻的了。而同时期的词人张先40岁就得中进士,算是很秀的了,而且张先的官 路顺遂的多,恐怕也跟其深谙官 场生存之道有关。

本词

张先的这首词就是对上司的歌 功颂 德,溜须拍马之作。这首词的意思是:您曾是本县的通判(曾居别乘康吴俗),这里的民众一直到今天都在歌颂您,您的功劳没有尽头(民到于今歌不足)。您乘着黑色骏马驾驶的马车(骊驭征鞭),乘着东风离开这里二十年(一去东风十二年)。再次回来您已经是诸侯一样的地方大员了(重来却拥诸侯骑),绶带上绣着金鱼闪闪发光(宝带垂鱼金照地)。但是您还是那么和气,平易近人(和气融人),让这吴江县民众都如沐春风(清霅千家日日春)。

整首诗都是对上司的歌颂溜须,逢迎拍马。“一去东风二十年”意思是您这二十年乘着东风步步高升。

三国时诸葛亮“借东风”,杜牧曾写 “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后来借东风成了借用好的形势的意思。看这首词的意思张先也想借上司的“东风”。也许就因为这首词,张先借到了这个“东风”,上任吴江一年就得以升官。

轶事

张先诗句精工,人生顺遂,也跟柳永一样,喜欢给ji女作词,还遇到官妓索词。张先活到88岁,一生安享富贵。好友苏轼赠诗"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 。“莺莺燕燕”指黄莺和燕子。也用以比喻娇 妻美妾或年轻女子。

传说张先在八十岁时娶十八岁的女子为妾。在家宴上张先春风得意赋诗一首:"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苏轼即兴附上一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张先和柳永等词人都逢宋仁宗朝与民休息,政 治清和,士大夫阶 层生活闲适,接触到市井繁华,得以有反应士大夫生活和市井生活的宋词流传。

张先的《偷声木兰花》原文如下:

《偷声木兰花》

作者:张先(宋)

曾居别乘康吴俗。民到于今歌不足。骊驭征鞭。一去东风十二年。

重来却拥诸侯骑。宝带垂鱼金照地。和气融人。清霅千家日日春。

首先我们先对这首词的作者张先做一下简单的了解,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间。曾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游。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曾因三处善用“影”字,世称张三影。同时张先初以《行香子》词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之句,被人称之为“张三中”。

张先的古诗词作品有 《雨中花令·近鬓彩钿云雁细》 《木兰花/玉楼春》 《和元居中风水洞上祖龙图韵》 《定西番·焊拨紫槽金衬》 《浣溪沙》 《少年游·帽檐风细马蹄尘》 《醉垂鞭·酒面滟金鱼》 《飞石岩》等。

这首词个人并没有具体的学习与了解过,也是看了题目才去查看了一下,目前网上也没有完整的对于这首词的解读和赏析。不过结合上下文,以及“一去东风十二年”的前后句句意进行解读,我个人理解“一去东风十二年”这一句话的意思应该是离开了某个地方已经足足有了十年之久。所以“东风”大概是用以借代某个地方。却不得不让人想起“东风不与周郎便”这句古诗。就是不知道这里的东风是不是也与此有关。以上皆为个人谬解。不对之处请大家指正。

首先个人意见为这是张先给上级领导(或是晏殊)的一篇拍马词,“一去东风十二年”是指领导平步青云后已经过去了十二年。为什么会有这个结论?接下来详细分析。

张先是北宋的著名词人,多著名呢?与柳永齐名,柳永是谁?“凡有井水处,皆可歌柳词”,自创近百首新词牌,是改变词坛大行其道的小令,将慢词发扬光大的人物(张先也是这一运动的有力推动者),能和柳永相提并论,可见张先的过人之处,另外,“一树梨花压海棠”的主角也正是张先。

“一去东风十二年”出自张先的《偷声木兰花》

《偷声木兰花·曾居别乘康吴俗》宋 张先曾居别乘康吴俗。民到于今歌不足。骊驭征鞭。一去东风十二年。重来却拥诸侯骑。宝带垂鱼金照地。和气融人。清霅千家日日春。我们先来大致解读一下这首词的表面含义,再来透视其背后的故事。

“曾居别乘康吴俗”——“乘”,马车,“别乘”即别架,在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实》中:“另驾始后汉,州置别驾治中,然则别架者,官之名也。若别乘则别驾之义,非官名也。”,因此“别乘”在这里是“别架”之义,代指做官,“曾居别乘”即曾经在这里做过官。

“吴”应是指地名或一个地方,从张先的履历知道他曾经在吴江任知县,所以这里的“吴”应该就是吴江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吴俗”,吴江的民俗或生活,“康吴俗”,这里的康不做健康讲,联系后文,应是康乐之意。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以前在某人的治下使得吴江的老百姓安居乐业,于是“民到于今歌不足”——大家一直到现在都歌颂不停。

“骊奴征鞭,一去东风十二年”——“骊”,黑色的马,意思是骑马扬鞭,一去就是十二年,“东风”,乘着东风,一般指青云直上,即升官了。于是这两句的意思是你骑马扬鞭,乘着东风青云直上已经过去十二年了。

“重来却拥诸侯骑”——“骑”,座驾,“诸侯骑”,像诸侯一样的座驾——再回来时有着诸侯似的座驾(排场),指当了大官。

“宝带垂鱼金照地”——“宝带垂鱼”,垂着鱼袋的腰带。“鱼袋”是唐宋时表明官员身份的一种等级制度,在唐代时有鱼符,到宋代就取消了,直接在袋上以金银饰以鱼形,“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句子中有“金照地”,显然此人为三品以上的大官员了。

另,除了鱼符、鱼袋外,还有类似的龟符、龟袋,同样以金银进行品阶的区分,“三品龟袋用金饰、四品用银饰、五品用铜饰”,因此“金龟婿”后来成了身份高贵的女婿的代名词。

“和气融人。清霅千家日日春”——“霅(zhà)”,霅溪(现名为东苕溪),吴江县内的一条河流。这两句的意思是因为你和蔼可亲,所以霅溪两旁的千家万户感觉每天的日子都像是春天一样。

将此首词的意思综合一下:

你曾经在这里为官,使百姓安居乐业、康乐富足,大家一直到现在都还记得你的恩情,歌颂不停。距离你策马扬鞭,乘着东风青云直上已经过去十二年了。如今回来,拥有了朝廷大官员的气派座驾,垂着鱼袋的宝贵腰带上,那装饰着的金光彩夺目,将地都照亮了。而你仍然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吴江县的千家万户们都觉得每天的日子就像是春天一样。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基本是一首歌颂、赞美之词作,是张先写给自己的吗?他做到最大的官是知州,从五品,并没有资格配带镶金的鱼袋,所以并不是写自己,而且全篇极尽誉美之词,要是写给自己,那是得有多自恋?

查看张先的从政经历后发现,他在康定元年(1040年)以秘书丞知吴江县,次年为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判官为一府之副职,相当于如今的副市长级别,也就是说张先用了一年时间就从县长升级为副市长了,这跨度可有点大,因此有理由相信张先正是将这首拍马之词赠给了一位大官,然后就升官了。

那么这首词是张先写给谁的呢?有几个线索,曾在吴江做官,后来青云直上,还回过吴江,当然,官做得比较大,至少三品以上。

可惜的是没有查阅到相关信息,个人猜测可能与晏殊有关。

晏殊曾是张先中进士的主考官,在1032年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加尚书左丞,结果第二年即1033年因谏阻太后“服衮冕以谒太庙”,被贬知亳州、陈州,五年后即1038年召任刑部尚书兼御史中丞,复为三司使,于1042年官拜宰相。

而张先在1040年任吴江知县,很有可能正是晏殊被贬时去了吴江,张先以学生之名进行了拜访并赠词,晏殊复职稳定了以后,于1041年就提拔了一下张先。

晏殊去吴江时虽然是被贬,但资本在那里,所以“却拥诸侯骑”也说得过去,而他应该也不缺身外之物。张先知其心理,赠上一首歌功颂德的词作,正投晏殊所好,也算是为自己正名,于是晏殊心里一定感怀不已,一有机会便对张先进行了提拔。

当然,以上只是个人猜测,并不能当真,也欢迎大家留言交流。

天长路远

非常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张先是北宋婉约派的代表诗人,所以他的词或诗都是描写当时士大夫的优雅生活,还有一些男女情爱之上。所以他的词应该有一些诗情画意的感觉。

“一去东风十二年”应该也是张先表示对于当时万物自然的一种感叹,再加上张先这个人平生富足,诗词上也是风流成性,要不然苏轼也会说他是“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

不排除张先有更深的含义,毕竟一个八十岁还娶十八岁小姑娘的人,可能也是对人生的感叹吧。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很荣幸回答你的问题。

版权声明:文章由 百问九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baiwen9.com/answer/362193.html
热门文章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