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症:是以恐惧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经症。患者对某些特定的对象产生强烈和不必要的恐惧,伴有回避行为。病人知道这种害怕是过分、不应该、不合理的,但这种认识仍不能防止恐惧发作。
恐惧的对象可能是单一的或多种的,如动物、广场、闭室、登高或社交活动等。患者明知其反应不合理,却难以控制而反复出现。青年期与老年期发病者居多,女性更多见。
所谓恐惧症是对某种物体或某种环境的一种无理性的、不适当的恐惧感。
一旦面对这种物体或环境时,恐惧症患者就会产生一种极端的恐怖感,以致会千方百计地躲避这种环境,因为他害怕自己无法逃脱。
恐惧症的病因不是单一性的。
一般认为有生物学上的因素,即遗传性的性格脆弱,天生紧张而显神经质,这类人最易产生恐惧感。
另一因素是无能解决自身承受的精神压力。
社交焦虑症(障碍)又称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是焦虑障碍的一个重要亚型。其主要症状是患者害怕受到注视,患者社会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社交焦虑障碍的患病率是8%左右,属于公共卫生问题;起病年龄在13-24岁之间,平均20岁左右;女性和男性发病率几乎相同,平均病程20年;自发缓解的可能性很小,有1/4的患者随年龄的增长而缓解;对患者成长发育可能带来较大影响;医学界对这一问题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也称“恐怖症”、“恐惧性神经症“,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
是一种过分和不合理的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要特点的神经症。
患者对某些特定的对象产生强烈和不必要的恐惧,伴有回避行为。
恐惧的对象可能是单一的或多种的,如动物、广场、闭室、登高或社交活动等。恐惧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
患者明知恐惧的对象对自己并没有真正严重的威胁,也知道自己的这种恐惧反应是不合理的、没有必要的,但仍不能自我防止和控制恐惧发作。当再次面对相同的客体或进入相同场合时,恐惧仍会反复出现。
为了避免恐惧发作,患者往往回避所害怕和畏惧去忍受,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
恐惧发作时常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如紧张不安、失控感、心慌、出汗、颤抖、恶心、头昏、四肢无力、尿急、尿频等。
1.遗传因素
双生子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出现恐怖症同病的现象多一些,提示遗传因素可能与发病有关。
但也有对恐怖症的家系研究并未发现双生子同病率增加。
因此尚无明确证据表明遗传在该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2.素质因素
患者在病前性格偏向于幼稚、胆小、害羞、依赖性强和高度内向。
3.心理社会因素
在发病中常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例如某人遇到车祸,就对乘车产生恐惧。可能是在焦虑的背景上恰巧出现了某一情境,或在某一情景中发生急性焦虑而对之发生恐惧,并固定下来成为恐怖对象。
对特殊物体的恐怖可能与父母的教育、环境的影响及亲身经历(如被狗咬过而怕狗)等有关。心理动力学派认为恐怖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突的象征作用和置换作用的结果。条件反射和学习理论在该症发生中的作用是较有说服力的解释。
一、正确的认识疾病的知识,了解此疾病的想法与行动。
每天的当自己控制不了恐惧心理的时候,控制对其反应,而不是强迫思考或冲动。
二、找到原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心理,做好预防才是关键。
可以自己对自己说:这不是我,建议尝试赶走强迫的想法,不要自寻烦恼,压力只会让恐惧症更严重。
三、利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当恐惧心理来临,努力与专注的做脑部工作,或者自然,轻松的工作,到外面走走也能使心理能平静下来。
当有强迫性思考的时候,先找到原因,利用转移注意力去做其它的事。
综上所述,介绍的是恐惧症的自我疗法,建议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疾病也是一种抵抗,或者日常中寻找一些爱好,能转移乐趣,或者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比如听音乐,散步,下棋,绘画等。
严重的患者还需要接受医院的治疗,才能早日脱离疾病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