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礼承载的是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提倡礼仪课堂其实只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小步,学院将从新学期开始,从课堂到生活贯彻文明礼仪。尊师重教是一个传统美德,恢复这一优良文明礼仪,可以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也有利于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
兄弟,我觉得正确答案在这里
加油,快写,快收卷了
你是不是今天联考?
19分钟前出现的提问
你一定是河南的高三联考考生!
这个图给在座的高三花朵
我刚考完。来来来,不想写作文的
拿走,直接交!
九师联盟集合
还有半个小时
我就写个尊敬的编辑李明:您好
噗哈哈哈
完犊子
我明白了
文化生活走起
借用了某知友的头和尾
标题:永久魅力,时代风采
尊敬的编辑李明:
您好!近日,我关注了你们的报纸《复兴时报》,知晓“我看扬州大学重拾上课礼”征文活动,利用此次机会,我想就此现象发表一些我的看法。
对于大学重拾上课礼这一现象,社会各界看法不一,有人斥责其为“形式主义”,而我则认为这恰恰是尊师重道的体现,因此我认同这一做法。
上课礼承载的是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提倡礼仪课堂其实只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小步,学校将从新学期开始,从课堂到生活贯彻文明礼仪。尊师重教是一个传统美德,恢复这一优良文明礼仪,可以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也有利于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
从社会发展看,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对于人们的生活具有长远的影响,而上课礼这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学生和老师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有利于增强师生的凝聚力,为社会的进步提供动力,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从个人成长看,我们只有正确对待上课礼这一传统文化的影响,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继承传统文化,而不是存有偏见,才能够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才能够不断丰富精神世界,从中获益,实现自身素质全面发展。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活动,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课礼这种既与当代社会相适应,又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体现了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所以,提倡此举何乐而不为呢?
从小处说,这的确是尊师重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从大处着眼,这体现了我国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深沉持久的力量,我们要对自身的文化价值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坚定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充满信心。而上课礼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断创新,让中华文化,让我们的课堂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文明礼仪不能坐道而论,而上课礼则是中华礼的一种,我们应当沿用并且敬重。
尚理
2020年x月x日
我知道大家在考试 我也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171819选CCD哈
扬大学生一脸慒逼的路过ヽ(  ̄д ̄;)ノ
扬州大学学子表示不知道什么时候重拾上课礼了……
联考的举手!!
各位,我尽力了
同学给我发了两份不太一样的答案……
好像这一份不太对???
我答题卡上好像写错了好几个题
大家别慌,我英语很不错的平时140左右
自己做的可能有错误
我来了
我又来了
理综选择题 生物CDCBAB 化学CDCCBDD 物理ABADC CD CD ABD
不多说上图上图。。。刚写完,大河南的高三同胞
是什么让我们在此相遇--九师联盟线上高三联考
铁汁,你四不四也在联考,联考一线牵,珍惜这段缘.奥利给
呦,同是九师联盟人
近日,南京大学校学生会发起倡议:从新学期开始实施“上课起立”制度,上课铃响,全体同学起立,齐声说一句“老师好”,并协助老师收发课程作业,主动擦黑板,将尊师重教落实到日常生活学习中。这一倡议在校内外引发热议,有人拍手称好,也有人斥为形式主义。
“上课!”“起立!老师好!”“同学们好!” 在不少人关于学生时代的记忆里,一堂课就是从一个起立、一声问好开始的。但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多数高校出于各种理由,对“上课礼”不作硬性要求,大学课堂上也几乎不见起立与问好。鉴于此,华东交通大学轨道学院与人文学院、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等先后重拾课堂礼仪,让既熟悉又陌生的“上课礼”再现大学课堂,但随之而来的有赞誉也有批评。
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上课礼”承载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是师生共同尊重的一种表现。南航教师陈建平每节课上课前,都给自己的学生鞠躬行“上课礼”,学生们也弯腰向老师表示敬意,这一师生互动延续了整整三十年。正如陈建平老师所说,“上课礼”营造的是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温文尔雅的校园文化,也是对同学的善意提醒、对老师的温情督促。既然“上课礼”有如此多益处,为什么每一次重拾还引来争议?
客观而言,传统的师道尊严在高校确有颓弱之势。学生中,视自己为客户、视专业知识为产品的有之,不及格后威胁老师、侮辱老师甚至伤害老师的极端案例有之。有的高校老师甚至直言,以前是学生怕老师,现在是老师怕学生。老师为何怕学生?其中一个原因在于,一些高校把教师上课质量好坏的评价权完全交给了学生,教师的薪资待遇、各项评比资格等与学生打分挂钩。本来,这项制度的初衷是好的,目的是倒逼教师提升教学水平,改进教学质量。问题是,由学生来评价也不能矫枉过正,必须讲究科学。比如,有的老师因害怕“报复”,对学生课堂上无礼行为不予制止,有的为考评得优秀,考试不敢出难题、不敢给低分,等等。这些风气一旦泛滥成灾,显然无助于师道尊严的维护,无助于尊师重教氛围的营造。
一段时间以来,教育理论界对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讨论颇多。从传统教育的“以老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视,这种转向有其积极意义,有利于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值得注意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弱化教师的作用,并不意味着否定教师在教育活动的主导地位。从中小学“把戒尺还给老师”的呼吁,到高校重拾“上课礼”的倡议,说到底都是一种纠偏,都是对教师作用和地位的重申。立德方能树人,学艺必先学礼。试问,如果大学四年对自己的老师尚未有足够尊重,又怎能企盼他们会尊重其他公民、引领社会理性与温情?
礼本乎心,以礼载道。尊师重教之心,需有“礼”的形式来承载,也需要“礼”的形式来涵养。在这个年轻人高喊“生活要有点仪式感”的时代,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高校课堂,有点仪式感正当其时、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