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目前网络和媒体上有报道说手机的蓝光对眼睛有害,甚至还可能导致永久失明,您对这问题怎么看待?
确实现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在人群中越来越普及,尤其在眼球发育尚未完成的青少年中使用率也越来越高。不可否认,青少年长时间地暴露在这类电子设备的使用中可能会增加他们近视发生的风险。但把这类电子设备对眼睛的不良影响都归咎于蓝光,是有失偏颇的。对任何事物的好与坏,利与弊评判都应该建立在“量”和“度”的前提下。任何事物,一旦过量,过度了,往往会产生弊大于利的结果,产生不良的影响。
蓝光也是如此。说到蓝光,我们就先要了解为何大自然中会有不同颜色的光。
我们地球上的自然光绝大部分是来源与太阳,太阳的剧烈“燃烧”抛洒出各种类型的电磁波,波长在770~39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可以被我们的眼球看到,其中770~622纳米的电磁波我们的眼球感觉为红色;622~597纳米的为橙色;597~577纳米的为黄色;577~492纳米的为绿色;492~455纳米的为蓝色;455~390nm纳米的为紫色。
----我们一般说的蓝光就是指波长在492~455纳米范围之间的电磁波,即我们肉眼看到的蓝色和近似蓝色的光。
对于不同这些颜色的光对我们眼球的影响的研究早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出现前就已经广泛开展了。我们团队也在这一领域一直进行着不断的研究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被国内外同行所肯定。
在对实验动物的研究中,我们确实发现高强度的短波长蓝光(波长为470纳米,辐照度在10瓦特/平方米,相当于晴朗天气室外的照度)确实对实验动物的视网膜的一些细胞产生了损伤,但强度在0.6-1.5瓦特/平方米辐照度的蓝光则没有发现对眼底视网膜的细胞产生类似伤害(手机屏幕单纯蓝光的辐照度一般都小于0.6瓦特/平方米,平时晴朗天气,阳光中的蓝光成分也仅仅占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远远小于10瓦特/平方米的强度)。
此外,我们团队和国内外其他权威机构在蓝光对眼球眼轴长度和屈光度发育方面的研究中还发现,一定量的蓝光反而还有一定的益处。
实验发现一定量的蓝光反而让暴露其中的实验动物(小鸡,豚鼠,猴)比一般情况下更不容易发生近视,而已经近视的实验动物在一定蓝光暴露下近视的进展速度也比暴露蓝光之前有显著的放缓,相反,红光对近视的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
当然近视的发生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影响因素繁多,除了不同波长的光线的影响外,长时间近距离的用眼也是近视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也可能是为什么长时间沉迷手机游戏、电脑游戏或者长时间读书、写字、画画、练琴的青少年更容易发生近视的原因。
另外,日常生活中的蓝光对我们的昼夜节律和睡眠有调节作用,蓝光的过多或过少都可能会导致我们昼夜节律的奈乱,影响睡眠甚至免疫力。因此,对于蓝光是否有害,我们不能绝对化地评判,要辩证地来看待。其实我们人类从起源至今都暴露在一定的蓝色光下,只是平时人们很少去刻意体会。天空是蓝色地,大海是蓝色的,阳光中有蓝色光的成分,彩虹中也能看到蓝色光带……我们几乎每天都暴露在一定的蓝光中,但只要蓝光的强度是在安全限度以内的,就应该是安全的。
蓝光----不单单是对于手机和平板电脑显示器,目前国际上已经对发光电子产品及照明设施的蓝光水平有了严格的行业标准IEC62471,中国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即产业联盟CSA也与前年发布了白皮书,这些标准都是有指导意义的。
“蓝光”的这一话题引起了大众电子和照明设备对眼睛影响的关注,是件好事,但我们大家也不必谈“蓝光”而色变。无论什么光,只要强度过强了都有可能会对眼睛造成不良影响,同样,日常生活中任何一种光的缺乏,也可能对人们的生理机能带来一定的影响。
对于青少年的近视,无论是看书、写字学习课本只是,还是画画练琴陶冶情操提高艺术修养,或是看电视、平板电脑学习课外知识,都需要控制节律,一般每进行20-30分钟这样近距离的用眼需要休息看远或到室外活动10-20分钟,再进行下一个20-30分钟的近距离用眼。
从近视防治角度,也建议在校学生在课间多走出教室,眺望远方或进行10分钟的室外活动。平时也希望保证每天1-2小时的户外时间,并尽量均衡营养,不挑食偏食。有条件的建议每年至少1-2次眼科屈光门诊的随访,给眼睛做定期的“体检”。看来,“蓝光阻断镜”只是一个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