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写中秋最佳的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而一年后的中秋,苏轼来到了江苏。
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苏东坡由密州知州调任徐州知州。苏辙也随兄来到徐州,停留了上百天,兄弟二人不再“千里共婵娟”,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苏辙住到中秋节以后离去,赴南京(今河南商丘)任职。
此次相聚,苏轼留下了一首传诵千古的词《阳关曲·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意思是:晚间云雾全都收尽,高空中溢出一片清寒。银河悄然无声,天上缓缓移动着白玉圆盘。此生的此夜不易始终这样美好,明年的明月将在什么地方观赏呢?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抒发聚后不久又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版权声明:文章由 百问九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baiwen9.com/answer/421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