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类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变质作用。
3.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
4.举例:红海、喜马拉雅山脉、马里亚纳海沟等。
(二)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3.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对地表进行破坏,把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三)二者关系
1.二者同时存在,同时对地表形态变化起作用。
2.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点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优势。
3.一般地说,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二、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外力作用形式
主要的外力作用表现形式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四种形式,其中的侵蚀和沉积地貌最为常见,其动力多为流水、风、冰川、海浪等。
(二)地表形态
1.喀斯特地貌
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流水溶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下水易渗漏。
2.河流地貌
(1)“V”形谷
(2)冲积平原
(3)牛轭湖
(4)三角洲
3.风沙地貌
(1)风力侵蚀地貌
(2)风力堆积地貌
4.海岸地貌
(1)海岸侵蚀地貌
(2)海岸堆积地貌
5.冰川地貌
冰川地貌是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地貌,在高山和高纬地区,这种作用尤为显著。冰川地貌按成因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