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派建筑,西方国家对18、19世纪的古典主义建筑和复古主义建筑的统称。由于当时建筑学为官方建筑学院所控制,故名。学院派把建筑形式美的相对独立性绝对化,孤立地研究建筑物的构图规律,使建筑作品失去时代气息和民族特点。下面是我整理的学院派建筑风格有什么特点,欢迎大家分享。
一、什么是学院派建筑
19世纪西方建筑界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是复古主义建筑和折衷主义建筑。复古主义者认为历史上某几个时期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形式和风格是不可超越的永恒的典范,谁要建造优美的建筑,就必须以那些历史上的建筑为蓝本,模拟仿效。折衷主义者也认为建筑师的工作就是因袭已往的建筑模式,不过他们认为不必拘泥于某一形式某一风格,而可以把多种样式多种手法拼合在一座建筑上。
在复古主义和折衷主义建筑潮流影响下,建筑师对实用功能和结构技术不甚重视,在他们的心目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艺术高。这种建筑思想的主导方面是唯美主义。当时的大本营是巴黎高等艺术学院,因此,这样的建筑潮流又被称为学院派建筑。值得注意李尘的是,新学院派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建筑流派,而是既以建筑高校为依托、又与传统意义的教师有明显区别的特殊身份的年轻建筑师或者团体的统称。
二、学院派建筑的风格特点
1、以空间创作为主导,张扬个人体验
建筑师以事件主角的身份观察、思考、设计建筑,主导作品的是建筑师本人对建筑空间的重新理解和重新定义而不仅仅是功能,建筑也不再是承担各种文化、历史意义或某种风格的载体,就像张毓峰在他的杭州历史博物馆中想要说明的:“建筑除了表达它本身(空间)和它所用的材料的物质属性外,不表达任何东西。”
而对空间的不同理解则造就了新学院派一系列个性化的建筑作品:王澍的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尝试着反映了他对传统中国江南园林建筑的某种切身体验;张永和的北京席殊书屋利用“自行车”为载体讲述了中国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在何多苓住宅中,刘家琨创造了一个被一系列复杂的室内空间所围绕的“天之井”;朱竞翔将盐城青年活动中心定义为水平与垂直方向都透明的交往空间等等。
2、巧妙运用地方传统材料
王澍的夯土实验以及张永和利用胶合板、夯土等材料进行的实践都是希望借助传统手段来谋求当代建筑学的发展。何多苓工作室采用砖混结构,砖的质量很粗劣,刘家琨在谈到这一点时说:“我并不苛求它的质量,就顷衫像对待农民施工队的手艺一样,我只是把它看作本乡本土的产物,像田里的庄稼”。其实,采用低技术也是新学院派具有可操作性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新学院派作品中的材料都受到了非常精致的甚至是刻意的对待,在看似平常的处理中透露出一种直率的美感和低调的张扬。另外,建筑师也采用诸如遮阳材料、通风井等简单方法来适应地方气候。
3、建筑表现手法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
这种做法使得新雀扰腔学院派的作品在当前纷杂的形式面前保持着一份独有的清新,在高校内博取了极大的喜爱,拥有很多追随者。具体的作品特征背后总会有设计者的思想作为支撑,而新学院派对建筑与建筑设计的看法也很明显的标识了他们的学院化特征。当谈到作品时,王澍说他最讨厌“构思”、“创意”之类的词,而“只是一种心情或者体验”,这种说法也未尝不可,我在下文中就借用他的“心情”二字,而不使用理念之类的东西。
4、壮观气派给人一种舒适感
学院派建筑风格首先体现出来的就是大气,具体体现在大门、大窗、大进深、大屋檐,都让人感觉很舒适。大屋檐下形成的半封闭的空间,既遮阳避雨,起庇护作用,又视野开阔,直通大自然。大气,最充分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思想。
5、艺术性强
学院派建筑风格的艺术性很强,因为情越浓,艺术性越强。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性没有任何名族可以比拟,具体体现在四角飞檐翘起,或扑朔欲飞,或者立欲飘,让建筑物(包括塔、楼)的沉重感显得轻松,让凝固显得欲动。若“大气”产生于理,则“生气”产生于情。而西方传统建筑的艺术性不在建筑物本身,而在其附着的雕塑或绘画——观赏艺术,无法给建筑物自身带来生气。
6、富丽堂皇
学院派建筑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富丽堂皇。体现在琉璃材料的使用,它寿命长,颜色鲜艳,在阳光下耀眼夺目,在各种环境中富丽堂皇。其较高的成本,象征着财富和地位。 可见,大气、生气、富丽三者,既有其特定的行色,又有其丰硕的内涵,三者结合形成了中国建筑的传统。
中国建筑八大流派特点
中国建筑流派之一:粤派建筑
镬耳屋是广东岭南传统民居的代表,山墙形似锅耳,常用青砖、石柱、石板做材料,防火又通风。外墙壁有花鸟图案,十分可爱。
西关大屋平面布局狭长,利于通风,适应岭南湿热的气候,屋顶是架空的双层瓦屋面,可以隔水防潮。门口有矮脚吊扇门、趟栊、硬木大门三重门扇,是西关大屋的标志。
中国建筑流派之二:闽派建筑
“闽”即福建。福建地区最流行的一种建筑就是“土楼”了。土楼是一种供聚族而居、能够抵御山林野兽、强盗的民居建筑,也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大型民居形式。
这是多次民族大迁徙之后的产物,也体现了当时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
土楼的主要材料是沙质黏土、杉木、石料,建筑风格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中轴线对称,顺应山川走势和风向,沿水流落成。土楼不只有圆形,也有方形、长方形等。
中国建筑流派之三:川派建筑
川派建筑流行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这些地区气候潮湿、地面蛇虫比较多,因此演化出一种特别的建筑风格——吊脚楼。
吊脚楼以木柱为支撑,架上楼板,四壁用木板或竹排搭建,再涂上灰泥。楼上住人,通风干燥,楼下架空,饲养家禽或放置农具。
吊脚楼形式多样,有单吊式、双吊式、四合水式等,根据不同的民族风俗,吊脚楼又发展出了苗族吊脚楼、傣族竹楼等。
中国建筑流派之四:皖派建筑
皖派是南方民居的代表之一,徽派建筑是皖派里头最广为人知的一支。徽派以青瓦、白墙的印象出名。民居、祠堂、牌坊被称为徽派“三绝”,木雕、石雕、砖雕为徽派“三雕”。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其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村落,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徽派喜爱“高墙深院”,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四周有高墙围护,可以防御盗贼,还能将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有徽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理在其中。
错落有致的马头墙,可以有效阻隔火势蔓延。
中国建筑流派之五:苏派建筑
苏派建筑流行于江浙一带,多以南向为主,喜爱曲折、精致的风格,园林建筑就是极佳的代表。园林布局迂回律动,爱用山水,利用门楼亭台的转折,充满着起伏舒缓的韵味。
苏派园林布局追求一个“藏”字,比起欧洲园林的开门见山,中国园林更喜欢藏而不露。这和江南文人墨客喜爱含蓄之情有很大关系。
假山、水池、草木、门楼、窗宇、亭台轩榭之间互相配合,达到“移步换景”的视觉效果。
中国建筑流派之六:京派建筑
四合院是京派建筑的一个典型。北京地区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四合院的厚屋顶和包围式的院落都是为了保温防寒避风沙。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四合院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长辈、主人所居住的正房安排在中轴线上,晚辈在两侧的耳房和厢房。进门有影壁,从外面看不见院内活动。
宫殿是京派的另一个代表。中国宫殿是古代帝王所居的大型建筑组群,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建筑类型,宫殿建筑注重皇权的凸显,各区域等级划分明显。
故宫就像一个放大n倍的复杂版四合院,不过在礼制上复杂得多,有“前殿后寝”、“三朝五门”、“左祖右社”等讲究,装饰细节之豪华,代表着当时顶尖的建筑艺术水平。
中国建筑流派之七:海派建筑
上海的传统建筑叫海派。有人把海派和北京的建筑京派,和广州的建筑粤派称为三种建筑。众所周知,6000年前,上海的市中心还是一片汪洋,如今这片汪洋早已是高楼林立,处处是人海、商海、文海、学海,这一切又体现出海派文化、海派性格、海派作风和海派魅力。这一切的外化,又由文化形式和建筑作为载体在发扬光大。
海派建筑特色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大家风范。它将西方住宅文化与本地居住理念融合进建筑设计中。比如,房型要迎合上海人居住的习惯,全户朝南,冷暖适宜,采用低窗户大开间采光,最大可能地引入景观。在小区总体绿化方面,则取材于中欧经典庭院设计,建筑风格则注重形式美感却不过度装饰的新古典主义。
海派建筑的一大特色,就是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上海的居住楼盘,不论是政府或房产开发企业都越来越重视自然环境。在上海的小区里,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甚至湿地缓坡、小桥流水亦已司空见惯。而在人文环境的建设方面,较之于自然环境建设就显得薄弱了一些。比如,商业网络的不成熟,医疗机构、幼儿教育、文化娱乐、银行、邮局等生活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等,需要我们的政府和房产企业的共同努力。
中国建筑流派之八:晋派建筑
晋派包括了陕西、山西、甘肃宁夏及青海部分地区,其中以山西的建筑风格最为成熟。
彩饰金装、斗拱飞檐的乔家大院,是山西城市建筑的典型。有六个大院、三百多间房屋,砖雕、彩绘、木刻随处可见,体现出晋商的稳重大气。
西北地区分布最广的晋派建筑,是西北黄土高原上的窑洞。人们利用足够厚的黄土层,凿洞而居,冬暖夏凉。窑洞拱顶式的构筑,符合力学原理,相当稳固。
中国建筑的博大精深,深受震撼。支撑其理念是凸现地方建筑文化,有选择地汲取外来建筑文化。而建设者们又能寻找到两者文化最佳结合点,设计出有创意又适合人们居住的住宅,这样的住宅才真正称得上是理想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