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咏史词,也是小说《三国演义》的开篇词。词中饱含意境,大有看破历史之感——历史过去了,一切的功名、利禄,都何足道哉?开篇从大处落笔,切入历史的宏流,四、五句在景语中富于哲理、意境深邃。下片则具体刻画了老翁形象,在其生活环境、生活情趣中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从而表现出一种大彻大悟的历史观和人生观。滚滚长江,汹涌东逝,不可拒,不可留。浪花飞溅,千古英雄在个中湮没不闻。对也罢,错也罢;成也好,败也好,功名,事业,一转眼的工夫就随着江水流逝,烟消云散,不见踪影。只有青山仍旧矗立,看着一次又一次的夕阳西下。在这凝固地历史画面中,白发的渔夫、悠然的樵汉,意趣盎然于秋月春风。一个“惯”字让人感到些许莫名的孤独与苍凉。幸亏酒逢知己,使这份孤独与苍凉有了一份慰藉。“浊酒”似乎显现出主人与来客友谊的高淡平和,其意本不在酒。古往今来,世事变迁,即使是那些名垂千古的丰功伟绩又算得了什么。只不过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且谈且笑,痛快淋漓,多少无奈,尽在言外。“长江”、“逝水”、“浪花”、“英雄”、“青山”、“夕阳”、“渔樵”、“江渚”、“秋月”、“春风”、“浊酒”,意境高远而淡泊。衬托这些意象的还有“滚滚”、“淘尽”、“转头空”、“依旧在”、“几度”、“惯看”、“喜相逢”、“笑谈”这些生动的字眼,喊租指给这首词宁静的气氛中增加了几份动感。长江裹挟着浪花奔腾而去,英雄人物随着流逝的江水消失得不见踪影。“是非成败转头空”,豪迈、悲壮,既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独感,又暗含着高山隐士对名利的淡泊、轻视。面对似血的残阳,历史仿佛也凝固了。“青山依旧在”是不变,“几度夕阳红”是变,“古今多少事”没有一件不在变与不变的相对运动中流逝,从“是非成败”的纠葛中解脱出来,历尽红尘百劫,在时、空、人、事之间的感悟中,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苏东坡也写过“赤壁怀古”,起首就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杨慎并非有意给三国的故事写开场白,可是说到无情历史和千古英雄的时候竟然与苏轼产生不谋而合的感触。即使是受到苏轼的影响,那也一定是怀着深深的同感,而不仅限于字句修辞的模仿。杨慎之所以能够以这样高远而深邃的眼光看待历史,产生出这样令人触痛的感慨,写下这样气度宏阔的词篇,跟他的个人身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明代文人中,杨慎的才气学识与悲剧命运都是令人称奇的。他的父亲是太子的老师,家境优越,他24岁就中了状元,春风得意,成了众口一词赞美与羡慕的蜀中才子。然后为官十年,只是因为多说了几句话,触犯了“龙颜”,让皇帝不高兴,杨状元和他的众多位同事在宫门外被剥掉裤子和尊严,狠狠地打了一顿屁股,然后谪戍边关,在当时偏远而落后的云南度过了人生中宝贵的35年。杨慎不是生来命运多舛,而是曾经那样春风得意——宦家子弟,高中魁首,富贵家学,生而拥有;功名爱情,唾手可得。然而一切在转瞬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不曾拥有也就罢了,拥有之后再失去才更使人黯然神伤。天赋的才华加之别样的人生经历,使得他拥有更加深刻的人生感悟,使他的词型扰更加体现出举重若轻的浑然大气。正因为杨慎的人生感受太多太深,他才能看穿世事,把这番人生哲理娓娓道来,令无数读者产生心有戚戚的感觉。一首《临江仙》传唱数百载,犹自慷慨激昂。淡语深刻,绝非一般的文字技巧所能达到,但又非要凭借举重若轻,漫不经意似的文字功力不可。这或许就是所谓“技进乎艺,艺进乎道”的境界。江山永恒,人生短暂,杨慎愈老愈深悟到这一点。与人生短暂虚幻相对的是超然世外的旷达和自然宇宙的永恒存在。江水不息,青山常留。佐酒笑语,释去心头重负。任凭江水淘尽世间事,化作滔滔一片潮流。杨慎这首《临江仙》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全词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令人读来荡气回肠,不由得在心头平添万千感慨。在让读者感受郑配苍凉悲壮的同时,这首词又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折射出高远的意境。作者试图在历史长河的奔腾与沉淀中探索永恒的价值,在成败得失之间寻找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历史兴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体现出一种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读者在品味这首词的同时,仿佛感到那奔腾而去的不是滚滚长江之水,而是无情的历史;仿佛倾听到一声声历史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