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最年轻的省份,海南是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又是经济总量不及全1%的欠发达经济小省。和其他4个城市型经济特区不同,海南拥有广大农村,基础薄弱,经济落后。要在这样一个地区实现经济快速持续增长,同时发挥全国改革开放试验田和排头兵的作用,其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可想而知。过去,围绕海南的发展方向,有过多次争论。有的主张贸易突破,有的坚持无工不富,有的认为盯樱旅游先行。还有一些干部群众在相当长时间里认为,海南应袜察“吃小灶”,只要网开一面,放开“黄赌”,海南很快就可以赶上东南亚国家和台湾地区。海南从1988年建省,似乎就注定要经历更多的起伏。前有1985年的“汽车事件”,后有1989年的“洋浦风波”,加之上世纪90年代初的房地产“泡沫经济”以及接踵而至的金融信用危机,使海南陷入困境之中。短短3年,房价增长4倍。带着几万元“闯海”的个体户,一觉醒来已身价百万;一幢大楼尚未封顶,已“转嫁”几十次。但是,缺乏产业支撑、缺乏最终消费需求的房地产热只能是一场“击鼓传花”式的游戏。1993年下半年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政策,海口、三亚600多幢商品楼工地突然沉寂下来。当时700万人的海南,积压房地产项目竟占全国的十分之一,455万平方米的空置商品房长期无人问津,“烂尾楼”四处林立。1995年,海南经济增长率从全国第一跌入倒数第一。海南的发展必须结凯好丛合自己的资源优势,找准自己的定位,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科学发展之路。随后,随后,海南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发展战略,经过几年发展,海南油气化工、汽车、林浆纸一体化等新型工业初具规模,热带高效农业不断壮大,旅游度假胜地已经形成,生态环境继续保持一流,走出了一条发展与保护同步、经济与生态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所以,综合来看,海南经济特区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成是不成功的,只能说他发展的比较曲折,尤其是在基础薄弱、经济落后这样的背景之下,但是,经过随后的重新定位,重新战略调整后取得的成果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