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说我们所有人都活在一种既跟别人相互依赖又跟别人相互碾轧的社会关系之中。他人即地狱,这句话出自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戏剧《禁闭》,讲述的是三个亡灵之间互相猜忌、互相隐瞒、互相戒备、互相折磨的荒诞故事。
这句话看起来玄乎,其实渗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亨利·克劳德博士渣竖敬在《他人的力量》中将人与人的关系分成了四种:
第一,孤立的、未连接的。
第二,坏的、负面的连接。
第三,看上去美好、实际上虚伪的连接。
第四,真正的、受益的连接。
除了第一种彻底的孤立,大多时候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都处在二和三之间,也就是令人不舒服的却又不得如慎不接受的社交关系。
1965年,萨特在为《禁闭》制作录音时,对“他人即地狱”做了全面的阐释。他的阐释包含了下面几层涵义:如果你与他人的关系被扭曲而恶化,那么他人只能够是地狱;如果别人认为你是什么样,你就按什么样生活,那么他人也是你的地狱。
如果你囿于一系列陈规定见为之痛苦却不设法加以改变,你就犹如生纤歼活在精神地狱中的活死人;如果你有自由去砸碎外在的禁锢而不付诸行动,你就是自由地将自己置于地狱中。
他补充说,他人是重要的,自我只能通过他人来认识自己,甚至只有通过与他人发生黑格尔式的“主奴之争”才获得被承认的感觉。萨特想提出的警告只是:如果自我和他人的关系恶化,自我过于依附于他人的评价,就会导致“他人即地狱”。
就家庭对童年的影响而言,“他人”(家庭)的影响是重要的,“他人”比自我更重要,他人决定了自我;但是,从童年对个人的终身影响而言,自我比他人更重要,人的自我意识(童年)决定人的一生。人到中年之后,他不得不面对社会中的他人,不得不接受“社会化”的规训,但是,无论社会中的他人如何强势,个人依然只听从自己在童年已经形成的自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