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问九>百科知识>李尔王简介

李尔王简介

2024-02-22 16:59:21 编辑:zane 浏览量:568

李尔王简介

李尔王

》读后

/

诗心灿烂

上午九点回来后,换过衣服去给妻挂个平安电话,然后开始读《

李尔

王》,到晚上十点全部看完了。

这个剧本看到末了,就像看过的莎氏其他悲剧一样,该死的和不该死的都纷纷死去了。与其他作品相同的是,李尔王的大女儿戈纳瑞和二女儿里甘等败类的死是恶有恶报的显验;与其他作品不同的是,李尔王的小女儿

科迪

利娅及

李尔王

的弄人等仁德之士的死是善无善报的佐证。也许这就是悲剧的“悲”字所涵概的一层意义吧。这层意义虽有它残酷的一面,但往往在现实中却是事实,这也就是残酷现实的残酷表现的一个方面了吧。

该作品有两条线索,第一条线索是围绕

李尔

王及三个女儿进行;第二条线索围绕葛罗斯特伯爵及两个儿子进行。李尔和葛罗斯特都是先昏后明,先恶后善,先富后贫,先福后苦;而李尔的三个女儿和葛罗斯特的两个儿子都真假有别,善恶显见,或前后不一,或始终如一。当名存实亡的李尔王不过是李尔的时候,当伯爵不过是凄惨难民的时候,他们自己才恢复了人的本来面目,恢复了人的良知,也就在这样的时候才能看出他们周围人的本来面目,看出周围人的原形。

李尔王自祸其身又祸及他身的教训有两点:其一是不该不留余地倾其所有而只剩两手空权;其二是不该昏然不分善恶地寄托残生。老葛罗斯特伯爵不事暴政、弃暗投明以示忠贞不二,不折节操,因此惨遭

挖眼

酷刑,饱受流放自然的落泊颠沛,甚至求死不得求生无望;他虽认识到自己的轻信之罪,终因得知被迫害的儿子仍在人世并陪伴保护着困苦无援的自己,又得到了真相后,由于承受不了悲喜交集之情的

重荷

而逝。这似乎是自咎之因所致,但似乎也属善无善终之例。这与李尔王不察善恶不分真假而导致无处安身,浪迹荒野,与乞丐为伍,最后在悔恨的刺痛中,在精神与肉体的折磨中,在失去所爱而无法承受的悲哀中结束他八十岁的生命相比,二者都令人同情,促人思索,可见官场的邪恶,可知人心的险恶了。

世事无常

至于使悲喜在瞬间交替,而

命运无常

至于使乞丐与国王一夜之间换位。恩将仇报,认敌为友,美貌黑心,丑相热肠,魔性假语,佛性真言,这就是人类的智愚善恶,这就是生物的弱肉强食,这就是宇宙的相生相克。

苍苍者天,茫茫者地,轮回之中,皆循真理。善报者恶尽,恶报者善哉。今世前因,后世今果。得等于失,善同于恶。迷于五行中,醒于三界外。苍苍者生,茫茫者命,存亡谁握,贵贱何别,人物非异!

《李尔王》也是威廉·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叙述了年事已高的李尔王意欲把国土分给3个女儿,口蜜腹剑的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赢其宠信而瓜分国土,小女儿考狄利娅却因不愿阿谀奉承而一无所得。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慧眼识人,娶考狄利娅为皇后。李尔王离位,大女儿和二女儿居然不给其栖身之地,当年的国王只好到荒郊野外……考狄利娅率队攻入,父女团圆。但战事不利,考狄利娅被杀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悲痛地死去。

李尔王是英国的一个古老传说,故事本身大约发生在公元前8世纪左右。后在英国编成了许多戏剧,现存的戏剧除莎士比亚外,还有一个更早的

《李尔王》封面无名氏作品,一般认为莎士比亚的李尔王是改编此剧而创作的。

此剧主要情节为:年老的李尔王情绪低落,希望把国土分给他的三个女儿。在分封的时候,他让每个女儿都说说对他的爱戴,借此安慰自己的心。大女儿和二女儿竭尽全力的赞美国王,只有第三个女儿考妮狄娅因表达了自己的朴实而真挚感情被李尔驱逐,去法国做了王后。在把国土分给两个女儿之后,李尔的女儿立刻变脸虐待他,但李尔并没有发疯,而是默默忍耐她们的折磨,他认为这是自己误解考妮狄娅,理应受到的惩罚。就在他自怨自艾的时候,来了一个圣徒安慰他。李尔对圣徒说了自己对考妮狄娅犯下的错误,并懊悔的表达了自己的绝望:他觉得考妮狄娅再不会原谅他了。但圣徒却说,考妮狄娅一直爱着她的父亲。原来,这个圣徒就是考妮狄娅。考妮狄娅在法国得知李尔的困境之后,立刻组织了一支军队,秘密在英国登陆,因为放心不下李尔,所以特地在开战前,来探望李尔。最终,考妮狄娅的军队大败英军,李尔又变成了李尔王

该作品有两条线索,第一条线索是围绕李尔王及三个女儿进行;第二条线索围绕葛罗斯特伯爵及两个儿子进行。李尔和葛罗斯特都是先昏后明,先恶后善,先富后贫,先福后苦;而李尔的三个女儿和葛罗斯特的两个儿子都真假有别,善恶显见,或前后不一,或始终如一。当名存实亡的李尔王不过是李尔的时候,当伯爵不过是凄惨难民的时候,他们自己才恢复了人的本来面目,恢复了人的良知,也就在这样的时候才能看出他们周围人的本来面目,看出周围人的原形。

李尔王自祸其身又祸及他身的教训有两点:其一是不该不留余地倾其所有而只剩两手空权;其二是不该昏然不分善恶地寄托残生。老葛罗斯特伯爵不事暴政、弃暗投明以示忠贞不二,不折节操,因此惨遭挖眼酷刑,饱受流放自然的落泊颠沛,甚至求死不得求生无望;他虽认识到自己的轻信之罪,终因得知被迫害的儿子仍在人世并陪伴保护着困苦无援的自己,又得到了真相后,由于承受不了悲喜交集之情的重荷而逝。这似乎是自咎之因所致,但似乎也属善无善终之例。这与李尔王不察善恶不分真假而导致无处安身,浪迹荒野,与乞丐为伍,最后在悔恨的刺痛中,在精神与肉体的折磨中,在失去所爱而无法承受的悲哀中结束他八十岁的生命相比,二者都令人同情,促人思索,可见官场的邪恶,可知人心的险恶了。

世事无常至于使悲喜在瞬间交替,而命运无常至于使乞丐与国王一夜之间换位。恩将仇报,认敌为友,美貌黑心,丑相热肠,魔性假语,佛性真言,这就是人类的智愚善恶,这就是生物的弱肉强食,这就是宇宙的相生相克。

你是要的的作者简介还是要剧情简介?

作者:

【作者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原著(William Shakespeare)

有关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生平的记载其实不多。他的父母是约翰及玛丽‧莎士比亚(John and Mary Shakespeare),他的故乡是沃列克郡「爱凤河上的斯特拉福」小城(Stratford-upon-Avon, Warwickshire),以今日的车程计,离开伦敦大约三小时。

他的生日通常被定为1564年的4月23日,因为当地「三一教堂」(Holy Trinity Church)的教区日志上曾经载明「约翰与玛丽‧莎士比亚的长子威廉,在1564年4月26日受洗」,而当时的习俗是新生婴儿应在出生后三天受洗。

威廉‧莎士比亚的家庭在当地颇有地位。他的父亲是个成功的商人,专事羊毛生意,兼制手套。他的母亲玛丽‧阿登(Mary Arden)是地主之女,身份比约翰还高。约翰曾担任好几个当地的公职,在1568年并荣任市长。

威廉很可能在城裏的小学就读,接受当时的一般教育,学习拉丁文、数学、《圣经》,以及一些远古传说与古典典籍。他并未接受大学教育,早年的事迹也不为人知;但我们知道他在1582年的11月与比他大八岁的安‧哈塞威(Anne Hathaway) 小姐结婚,那时新娘已有身孕。次年五月他们的女儿Susanna出世,两年后一对双胞胎降生,名叫Hamnet 及Judith。Hamnet在1596年夭折,年仅十一,那时他父亲早已离家,在伦敦从事戏剧生涯了。

1585至1592年这七年间通常被称作莎士比亚「遗失的年代」(the lost years),有几个不同的说法在莎学研究圈内流传。一个比较浪漫的传说是莎士比亚在Charlecote公园偷猎麋鹿时被公人追捕,因此逃离故乡。另一传说是他去了欧洲大陆,从事间谍工作或充任军职。又有种说法,说他在Lancashire郡富贵人家当家庭教师,更有人说他参加剧团到处巡演。不管哪种说法接近事实,我们知道在1592年他已在伦敦,干起日渐兴旺的戏剧营生了。

莎士比亚年轻时必定在故乡看过不少巡回剧团的演出,因为当地的年报上登载不少1570及80年代的公演记录。到了90年代,永久性的公众剧场在伦敦纷纷建起,首先是1576年开张的「剧场」(the Theatre),接著建成的有「幕帏」(the Curtain)、「玫瑰」(the Rose)、「天鹅」(the Swan);然后,著名的「环球」(the Globe)剧场在1599年建成营业。这些公众剧场都建在伦敦市区之外,因为当时官方的看法是剧场裏充满不道德的意识、举止与人物,卫道之士觉得不应允许它们在市区营业。

当时的公众剧场都有自己的剧团,也挂著赞助贵族的名号。莎士比亚参加的剧团叫做「宫内侍从大臣剧团」(Lord Chamberlain’s Men),詹姆斯一世在1603年登基以后,则改名为「皇上剧团」(the King’s Men),一直在环球剧场公演。他在1594年刚刚参加这个剧团时仅是演员身份,后来变成剧团的股东及「驻团编剧」。他也开始与一位富有的贵族赞助者订交,那就是有名的Southampton伯爵(Henry Wriothesley, 3rd Earl of Southampton, 1573-1624),通常被认为是莎翁《十四行诗集》裏那位「诗人的美少年挚友」,也是他两首长诗《维纳斯与阿董尼》与《鲁克丽斯失贞记》呈献的对象。

可是,莎士比亚的盛名多半在他的剧本上。他一共写了38出戏 ,这些作品大致分成四个时期:1590年代初期的历史剧(若《亨利六世》)及早年喜剧(若《错误的喜剧》);90年代后期比较复杂的历史剧(若《亨利五世》)及一些角色鲜明的喜剧(若《如愿》及《无事生非》)。第三时期在1600年开始,莎翁创作了几个伟大的悲剧,也写了些比较阴暗的喜剧,诸如《一报还一报》及《皆大欢喜》,通称「带问题的剧本」(“problem plays”)。最后时期,自1610年前后开始,莎翁的写作兴趣明显转移,最后的「浪漫剧」作品若《辛伯林》、《冬天的故事》及《暴风雨》者,就是最好的例子。莎学学者几乎一致同意《亨利八世》及《佩里克利斯》是莎翁与John Fletcher(1579-1625) 共创的剧本。

莎翁在1611/12年退休,回到「爱凤河上的斯特拉福」小城。那时他已相当富有,在城裏买下好几处房产,包括现存的「新寓所」(New Place),当时是该城最好的府第。他在1616年4月23日逝世(与诞生日子相同),享年52岁,两天后葬在「三一教堂」,也就是当初他受洗的所在。虽然他的剧本在他在世时即已部份出版(都是些编印

版权声明:文章由 百问九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baiwen9.com/article/344269.html
热门文章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