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地产行业报纸呆了很多年,经常在一些论坛上看到他,演讲能力很强,非常善于将黄段子和房地产行业相结合,“学先进、傍大款、走正道”就处于他之口。
冯仑是一个宵小之徒,他完美地诠释了伪君子是怎样的一种嘴脸。
看看他的老上司牟其中是如何回忆与评价此人的:
牟其中:冯仑,你为什么非逼我说?-文摘
冯仑30岁裸辞铁饭碗靠3万元创业到身价20亿。
在商界打拼30余年,他经过的是见过的人不计其数。
冯仑曾说到能在中年出人头地大都是有三种命的人。
他看似很普通实际做到的都早早发家致富了。
紧一起来看看冯大佬说的是哪三种命吧?
第一种人信命。
在冯仑看来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没看清过自己而是生活在我以为的想象里。
每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是通过夜以继日的努力用数不清的汗水与泪水扛过来的。
说大佬冯仑从1991年创业到现在,虽然很少有扛不过去的时候,但扛得特别难的时候非常非常多。
1996年的债务危机,冯仑欠施工单位的钱,上游也欠着他的钱。
结果就有一群孕妇来到公司在办公桌上拉尿,恶心你怎么办。
很糟心但冯仑还得忍着,紧到处找钱还给人家。
没有人生来就是天之骄子,你我都是普通人,认识到这点你才能将心沉下来。
第二种人不认命。
普通人可能永远都成不了大佬,但却可以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发挥特长,过上好日子。
冯仑30岁被迫辞职离开体制没有收入,靠着借钱打零工来维持生活。
隔别人估计也就消沉下去了,但冯仑不认命。
他听说海南那边有发展机会就带着仅有的积蓄南下闯荡。
还没想好做什么就和几个朋友凑钱开了公司。
大家头脑里对公司是个什么东西,什么叫创业,什么叫商业模式完全都是空白。
唯一知道的就是想要折腾,按照自己认为对的方式,去折腾出我们想要的天地。
事实证明正是冯仑的不认命让他有了今天的功成名。
第三种人尽人事听天命。
有时候即使你不认命,努力去争取了结果还是一无所获。
冯伦曾说自己想做中国首富,但他没有做成,那又如何?照样不能掩盖他的辉煌与成就。
巧取豪夺底线一旦被突破,再想回头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通过今天的视频知道了信命,接受自己的普通不认命。
实现从普通人到牛人的跃迁。尽人事听天命,洒脱面对成败就是人生最正确的事情。
所以你做到了几个呢?
给我留言吧,我是帮你职场简单点离钱近一点的职心眼儿,欢迎点赞关注,下期再见!
冯仑年轻时有段时间特别“穷”,为了两三百块钱苦恼不已。他便厚着脸皮向大家公认的“好人”们借钱,结果全被他们以各种理由婉拒了。没想到,却是一个大家眼里的“坏人”,爽快地借钱给他应急。
所谓的“坏人”,是上个世纪80、90年代那些没有“正经工作单位”,或在外开个皮包公司各种折腾的人,那时候,人们的观念十分保守,认为他们是不务正业。
冯仑当时的看法也和大家一样的,于是,他借钱,便只找了公认的“好人”们去借钱,也就是那些有正经工作的人,结果一圈下来,才发现,全被拒绝了。
因为没借到钱,冯仑很郁闷,刚巧他在电梯里碰到了所谓的“坏人”,便顺口问了一句。没想到第二天,对方就将钱给了冯仑。这才解了冯仑的燃眉之急。
等冯仑手头宽裕后,他去还钱,对方没要,而是说:“等你以后发达了,我拿着欠条到哪儿都能找到你。”后来,两人成了朋友,在对方困难的时候,冯仑也拉对方一把。
时隔多年,冯仑回忆起这段往事,总结了两点经验:
第一、“人走茶凉”是世间常态,帮与不帮,都是别人的正常选择,被拒绝之后,要学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第二、人应该抱持更开放的心态,不要被所谓的“主流价值观”所裹挟,给人贴上三六九等的标签,这样路才会越走越宽。
随着思想观念的改变,冯仑从体制内到下海经商,几十年间积累了丰富的创业、管理经验。为了帮助更多的人拥有商业思维,不受困于思维的局限性。冯仑便将自己60年的人生经历和30年的商海观察的心得,全部写在了《扛住就是本事》一书中。
书中有“僵局规则”“泼妇理论”“孙子心态”“大哥姿态”等一个个思维理论模式,这些模式看似很不可思议,但冯仑却用案例分析,让我们知道如何去操作,如何去执行,通俗易懂。
比如,关于“孙子心态”,冯仑说:所谓姿态,就是在做生意的时候把姿态放低,给别人面子,“挣钱像孙子,花钱像大爷”。这就要我们挣钱不能靠“装孙子”,而是要有“孙子心态”,时刻保持谦恭、谦虚的态度。
这些干货的挣钱思维,在《扛住就是本事》中有很多,共有5大主题、45个锦囊,值得我们反复品读。
新的一年,新的开始,但未来依旧面临着不小的挑战。无论是谈判、赚钱、经营,还是做决策、成事,做到能抗住事,拥有足够的智慧,去应对接下来一年的挑战,帮助自己开启更加顺畅的人生,争取走得更远!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从《抗住就是本事》这本书中汲取足够的力量!
最近眼睛发炎了
休息时候就听他的房事夜谈,讲了房地产的方方面面,有故事,有数据,有干货,有经验,还有心灵按摩剂
而且语音语速语调也很让人舒服~
印象中是个爱学习的人,记得 “向万科学习” 就是他写的。
很难标签化的一个人。
原本是体制内的人,后来离开体制。
追随牟其中,他说自己给牟其中介绍了一半的部门经理,牟其中和他借钱,牟其中说他只是救济了冯仑;
去海南和王功权、潘石屹搞地产,最后也分家了,来北京搞万通,搞成了;
成名之后著书立说,还开个风马牛社区,大有当意见领袖的意思,虽然不是天天刷屏的那种,但语言和表述都及其平民化,少见的走下三路,自己给自己的书写序言标题就叫“站的高尿的远”;
商业上已经比较少见了,就知道去美国世贸弄了个中国中心还是啥;应该有不少投资项目,其中投资的高端旅行社,顺便给王石先生介绍了一个新女朋友,现在大家都认识了
1982年,改革春风的号角吹遍了大江南北,18岁的马云迎来人生中的第一次高考。他心想着,既然是高考,当然得考国内最好的大学,于是马云在填报志愿时淡定地填了四个字:北京大学。
这一年,出生于陕西的冯仑只有22岁,但他已经是中央党校的硕士,还是学校历史上最年轻的学员。
那时候已经63岁的老教授一听到中央党校来了史上最小的学生,便嚷嚷着要见一见“最小的那个”,这一见,还在后半生里把自己的身份转变为冯仑的“干爹”。
从西安到北京,那时候党校里面大部分的研究生平均年龄超过30岁,这里是国内专门培养中高级领导干部的学校,冯仑年纪轻轻就踏进这大门,可谓是前途无量。但作为一名学生,面对着众多师兄他还是不敢造次,一听到校内有人要见自己,冯仑二话不说就去了前头。
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想见自己的居然是中央党校教授、师级干部、还是自己未来研究生生涯的导师马鸿模。知道要见自己的人是导师,冯仑倒少了几分紧张,反而多了一丝好奇。
初见马鸿模时,冯仑看到他穿着一身黑衣、头顶光秃光秃,但更让冯仑印象深刻的是导师嘴里还叼着一根粗粗的雪茄。能够在那个年代里抽得起雪茄的并不简单,冯仑顿时对这个打过仗的导师生出几分敬畏。
马鸿模起初并不是一个军人,年轻的时候在武汉大学念过书,后来本准备出国留学,但在抗战时期看到国家处于危难之际,他想到了千年以前的范仲淹在岳阳楼下喊起那悲壮而又感慨的一句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于是马鸿模毫不犹豫地投笔从戎,打算为国家出一份力。
马鸿模还真有几分能耐,转头就组建了一个武工队,新中国成立以后还成为了解放军高级军官。
见到冯仑以后,马鸿模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道“最小的那个原来就是你。”此后研究生两年多的求学生涯里,冯仑专心地跟着马鸿模学习专业知识,还被他带到了学校里闲人免进的内参室,得以看到很多内部资料。
根据冯仑在《野蛮生长》中的回忆:“中央党校有两个阅览室,一个是党刊室,就是内部资料(内参)阅览室。当时是按级别看内参,很多资料在其他地方根本看不到。”
研究生的求学生涯里,冯仑时时铭记“干爹”马鸿模的教诲,他废寝忘食,为日后参加社会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毕业后,冯仑先在党校当了一段时间教师,后来很快便去了中宣部和体改委工作。
到了1988年,海南省正式建立,也是同年,领导班子为了促进海南省快速发展,于是成立了一个改革发展研究所,研究所所长竟然是冯仑在中央党校的一位同事。
命运在紧要的关头再次向冯仑抛出橄榄枝,他主动请缨到海南改革发展研究所工作,凭借着令人骄傲的学历、加上在中央机关单位相关工作经历,同时还有前同事这一层关系,冯仑一去海南便担任研究生常务副所长。
眼看着自己仕途将会一飞冲天,可惜研究所处于“一穷二白”的阶段,竟然没有财政拨款。面对这种局面,冯仑再大的雄韬大略也无法得到施展。
闲不住的冯仑觉得自己不能无所作为,直到后来研究所有一批彩电批文,冯仑转眼之间把批文给了一个商人,于是自己也“意外”得到了30万元。
这一事件使得冯仑在体制内待不下去了。更为严重的是,他的职业生涯也有了污点,基本没哪个国家机关愿意对他开启大门。无奈之下冯仑只能去中国社会调查所干了3个月,工资少得可怜,这3个月加起来的薪酬到手不达100元。
仕途大门虽然关上,但那时候国内正掀起一股民营经济的浪潮,海南虽然成为了冯仑仕途的终点,却成为他创业的起点。
这一切,跟教父马鸿模的悉心指导密切相关。冯仑虽然不走仕途了,但马鸿模对他的影响却是持续的,在后期职业生涯中冯仑的许多言行都有着导师的影子。比如他文字功底深厚,表达富有逻辑,性格充满江湖豪气,又带有知识分子应有的理性,这些特点跟“土匪中的文化人”马鸿模极为相似。
多年以后,冯仑和他的“干爹”也成为了忘年之交。
冯仑在海南认识了不少人,其中一位就是南德员工汪兆京。汪兆京看到冯仑年纪轻轻便是研究生毕业,而是还在海南改革发展研究所待过,知道这人日后必有一番作为,于是他拍了拍冯仑的肩膀说道:“你现在没事儿做,也没工资,可以去牟其中那儿折腾。我就这样去了南德。”
冯仑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作为在海南待过的人,他知道听过牟其中的名声,也知道南德集团在海南的影响力。
在与冯仑的第一次见面中,牟其中并没有把这个“乳臭未干”的年轻人放在眼里,开口便是天下、国家、改革、命运之类。
不过在体制内待过几年的冯仑早已学会如何揣摩领导性情与意图,知道他爱谈时事后,很快地便帮牟其中把一篇文章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从此以后,牟其中逐渐重用冯仑。“政务秘书”的位置还没坐热,冯仑马上就当了《南德视界》的“总办主任”,升迁之快让人咂舌。
不久,冯仑便发现牟其中在性格和理念上与自己截然不同,自己是正规军出来的,但牟其中是得益于政策而起来的第一代民营企业家,就跟《水浒传》里面的宋江一般满怀英雄气概、兄弟情结,同时又比较独断。
牟其中自然也不信任冯仑,他看到南德视界三分之二的人都是来自冯仑推荐的“心腹”,心里更是多了几分提防。
好友王功权看出了冯仑的憋屈与煎熬,提议他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鬻拳进行“兵谏”,不过计划还没具体实施,冯仑就对此摆摆手,担心自己会像南德飞机事件一样被老牟连夜抓起来捆在地下室。
冯仑以为自己放弃“兵谏”起码可以换来风平浪静,让他意想不到的是,牟其中还把自己“将了一军”,从四川调来亲戚以此平衡冯仑的“势力”。这时候,相对于热衷于权力斗争的牟其中,冯仑明显更希望把精力放在如何搞钱上面,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冯仑招呼都没打一声直接离开了南德集团。
以前是老板炒自己,这次是自己炒老板,冯仑的内心世界开始有了微妙的变化,后来他曾想向牟其中解释自己离开的原因,但牟其中屡屡避开拒不接见,冯仑见势,便喊下一句狠话:“活着就不见了”。
虽然那时候牟其中和冯仑闹得不欢而散,南德集团在人才流失后最终也走向没落,但牟其中的处事风格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冯仑。或许冯仑从牟其中的“专横、独断、不信任下属”的性格中吸取了经验教训,后来在六君子成立万通公司时,冯仑为了避免自己步老牟的后路,于是把六个人股份平分,以给人兄弟一片和睦、自己慷慨大方的假象。
殊不知,冯仑此举让万通走上了与南德相似的命运,最终变得“土崩瓦解”。
离开万通后,冯仑清楚当打工仔始终逃不开被人管的命运,他想来想去,反正都是为了搞钱,还不如自己给自己打工。于是很快地在1991年,冯仑、王功权、刘军、易小迪、王启富这五个人拿了三万块钱成立了一个高科技联合开发公司,即万通前身,后来潘石屹也加入了进来。
王功权知道,这表面上是一家高科技公司,实际上不过是一家皮包公司。相对于冯仑“疯狂而野蛮”的本性,王功权显得更为沉稳,作为一个从农村走来的大学生,王功权有着冯仑所缺乏的忍让、严谨与冷静的精神。
公司最初由王功权当法人代表和总经理,但相对于更为擅长跟人打交道的冯仑,王功权认为他更合适当公司的老大,于是主动让贤,把boss位置让给了冯仑。
六个商业精英在海南成立的公司久久接不到公司第一单业务,但王功权敏锐地嗅到海南房地产的发展机会,认为只要静静等待时机即可。
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他和冯仑无意中知道一个8栋别墅的项目,只要拿下这个项目,倒手一卖,钱就能到手。
万通六君子意见不谋而合,话语之间就风风火火地行动起来,然而他们账上只有3万块钱,这8栋别墅需要1800万,怎么才能使这3万短期翻600倍?
懂得资本运作的冯仑很快便找到了门路,他先是找到一家信托公司,开门见山便谈:“有一单项目,我出1300万,你出500万,我们一起做。”
谈判的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对方很快便答应下来,冯仑计划中的下一步,就是拿这500万从银行贷出1300万,而这个关键步骤冯仑交给王功权去做。
他很清楚以王功权这样谨小慎微、成熟稳重的性格,只要事情交给他就能保证万无一失。
果然,信托公司承诺给钱后,王功权骑着自行车第一时间赶到,迅速拿到500万,然后从银行贷出了1300万。凑足了1800万,六人一次性买下8栋别墅,那时候海南省建省不久,得到国家诸多政策优惠,六君子手中的别墅转手间一售而空,这家皮包公司财政收入瞬间翻了100倍,成功逆袭为企业中的明星代表。
但是公司的运营并非一帆风顺,作为六君子的灵魂人物之一,王功权既担任公司经理,又担任着“丈夫”角色,平和内部各种矛盾与冲突。
这六人之中,冯仑为人谦和却也自视清高,潘石屹带着大家族中咄咄逼人的本性,易小迪超世脱俗、王启富谦直厚道敢爱敢恨、刘军胆大妄为,在面对不同的个体与复杂的个性时,只有忍辱负重沉着冷静的王功权能够平衡各种争执。
他最大的特点是充当“及时雨”身份,在万通的多个危机中挺身而出,迅速化解各方矛盾,
多年之后,冯仑说起王功权的作用时说,“一个组织里要是没有这样一个角色就死了。”
导致万通六君子分家的直接矛盾来源于冯仑与潘石屹不同的经营理念,冯仑认为万通发展模式太单一,仅仅发展房地产极容易导致公司破产,应该扩大经营范围,探索更多的发展可能性;潘石屹则不以为然,1992年由于两人早早地预感到海南房地产将会发生一场危机,六君子便举力把万通的发展放眼到北京,于是成功躲过了1993年海南房地产泡沫。尽管换了一个地方,潘石屹仍然认为万通最适合做房地产。
就在彼此经营理念存在矛盾之时,这时“横空杀出”一个女人,在某些程度上把冯潘二人的矛盾“升级”化,加上六君子在公司战略、目标、规划争执越来越剧烈,万通分家箭在弦上。
后来金星采访冯仑问道:“万通当年都做到了50亿市值,怎么又闹分家呢?”
冯仑无奈地打趣道:“都是女人惹的祸。”
冯仑口中的女人不是别人,正是潘石屹妻子张欣。潘石屹与张欣在1994年一次偶然的契机中认识,那时候的张欣是一个标准的“白富美”:人长得漂亮、又是海归、还是投行出来的精英。
王功权回忆,那时候突然间听到他们恋爱的消息,其余五人毫无准备,而且更让人惊讶的消息并非是潘石屹“蛤蟆想吃天鹅肉”,而是张欣主动倒追潘石屹。
张欣深受欧美企业文化影响,认识潘石屹不久便意识到万通在管理分权中的弊端,有哪个企业像108个好汉一样组合经营呢?这样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过于强调平等、兄弟情,势必阻碍公司的发展。
张欣的枕边风没有白吹,潘石屹最终离开了万通,他是最晚加入万通的人,也是最早离开的那个。以后的日子里冯仑眼睁睁地看着其他兄弟也相继离开。
回首当年,虽然冯仑对最早离开的潘石屹颇有微词,不过这让他悟透了一个道理:不能用传统文化中的兄弟情谊来处理内部矛盾,而是要用商人的规则来管理公司。
以江湖的形式加入,离开的时候却丝毫不讲江湖情面,在分家的那天六个人举杯痛饮,虽然脸上已有七分醉意,但分家的时候却很清醒:六个人分了公司65%的股权,潘石屹拿走了北京的地,刘军重返高科技,而易小迪则去了深圳,王功权去了风投,徒留已是空壳和一堆债务的万通,但冯仑并不后悔,他认为组建万通的始作俑者是自己和王功权,王功权走了,自然需要自己去扛下这一摊子。
在此后的十几年来,冯仑依然带着万通继续探索,不过回忆万通最初的那些年,他的内心多了几分豁达,就如同他在后期给王功权发的一首诗里所述的一般:“横穿胶州,过临沂,下莒县,忆起万通举事之初,铭刻‘毋忘在莒’,庄敬以求自强,不禁胸中再点兵,万里江山一日收……”
留守万通的冯仑,并未按照他曾经的规划那样拓展公司业务发展模式,而是继续深耕房地产行业。
万通2001、2002连续两年获得“中国名企”称号,冯仑本人也连续两届获得“中国房地产十大风云人物”的殊荣。直到2011年,冯仑宣布卸任万通地产董事长的职务,并逐渐淡出万通实际控制人的角色。而逐渐淡出商业环境的冯仑逐渐投身于公益活动之中,与此同时,他还写了不少书。
1995至今,万通六君子已经散伙二十多年,但他们一有机会便聚在一起,后来冯仑在其自媒体账号《冯仑风牛马》中提到:“每年聚会的时候,大家经常开玩笑互相询问情况,没有一个人坐牢,没有一个人逃跑,没有一个人转移财产,没有一个人因为经济问题成为‘两院院士’(医院和法院)。”
尽管当时因为种种缘由导致彼此分道扬镳,但六君子的情谊依旧、胸怀依旧。
如今回首,冯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意气风发到如今经历世事后的平静寡淡,背后可以看到中国改革开放早期房地产商业的发展轨迹,还有各种跌宕起伏的商人故事。在那个年代,企业不单单要面对业务的转型,还得面对商业文明的演变,同时商人本身要学会与时俱进,拥抱变化。否则在大浪淘沙之下,无论再光辉的企业也只能在时代的冲击中慢慢地被淘汰。
虽然如今各大富豪排行榜上已经很少能够看到冯仑的名字,但他能够在左冲右突中及时上岸,已经是了不起的本事了。
不怕人精,最怕人憨。
伪装的厚道老实,但是眼里的精光遮不住审时度势的高度与能耐。
财富有了,名气也有了,政商关系也很好,就差一点身后名了~
厉害至极
退芝士回答,已删除
我写的答案我拥有原创的版权,我想删除,芝士回答没有权利保留! 我写的答案我拥有原创的版权,我想删除,芝士回答没有权利保留!
我写的答案我拥有原创的版权,我想删除,芝士回答没有权利保留
成功的投機商
文字功底扎實,通常被認為是成功的段子手,其實審時度勢手段更高明
表面上看沒什麼城府的人,才是城府深 = ]
冯仑当年只有3万,却说“这单生意我出1300万,你出500万,我们一起做,你干不干?”
1991年,辞去铁饭碗的冯仑开始下海经商,并创办了海南万通公司,但这时候的他只有3万元。在当时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当然是一笔巨款。但是对于房地产商来说,这只能是杯水车薪。
于是冯仑找到一家信托公司的老总,大谈海南房地产将成为新一轮风口,同时也尽可能的把自己的个人魅力展现给这位老总。
目的只有一个,在自己只有3万的情况下,拿到500万的投资。在初步取得对方信任以后,冯仑又开始阐述自己刚弄明白的新名词——按揭。冯仑说,这是一种全新的房地产模式,未来必将大有作为。
对方听的似懂非懂,正决定是否要投资。冯仑又说,“这单生意我出1300万,你出500万,我们一起做,你干不干?”。这句话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老板点头同意投资了。冯仑就是这么一个人,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找到打动对方的一句话。
冯仑拿到500万投资后,又拿着这笔钱去银行贷款了1300万,于是他就这样凑齐了1800万。接着,他就拿这1800万买了8栋别墅,重新包装一番后又卖了出去。
就这样一倒手,冯仑赚了300万。这是90年代的300万,算得上是一笔巨款了。凭借着这第一桶金,万通开始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今天我们所熟知的万通集团。
如今冯仑的身价已经超过20亿,对于当年这件事,他如此总结:“做大生意首先必须有大钱,而第一次做大生意又谁都没有钱。在这个时候,自己可以知道自己没钱,但不能让别人知道。当大家都以为你有钱的时候,都愿意和你合作做生意,到最后你就真的有钱了。”
故事就讲到这,至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大家就从故事中评判吧!
冯仑自称“资本家”的工作岗位,“平民阶级”的社会理想,“流氓无产者”的生活习气,追求着“士大夫”的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