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曾经担任过共和国部长的女性中,有一位是从鄂南大山中走出去的部长。——这位继史良、李德全(1949年10月任司法部部长、卫生部部长)之后的共和国第三位女部长、国家监察部第一任部长。这就是钱瑛。 1903年5月14日,湖北省咸宁县(现咸宁市咸安区)马桥镇肖桥村力稼庄一户在潜江县周矶经商的钱姓人家诞生了一个小生命。看到女婴眉清目秀,红扑扑的小脸透着灵气,如同一块璞玉,父母便为孩子取名钱瑛。钱瑛出生时,其家境宽殷,在当地算是大户人家。她的祖父钱兰田坐贸沙市,伯父钱焕庭经营潜江,父亲钱训臣则在汉口转接。他们以汉口为总汇,来往于荆襄——武汉——咸宁之间,商业上呼应灵通。当时武汉至咸宁尚有水运航钱迅腊,小轮、帆船载运货物,动辄租以汉口,“仁义”轮船公司的“国洞饥泰”、“德泰”、“公利”、“祥风”4艘轮船和武昌“利济”轮船公司“南通”轮络绎于武汉——咸宁航线,在咸宁、沙市、潜江一带名声很大,方圆数百里的商户都与他们有业务来往。1904年,钱瑛一岁时,钱家突遭厄运。钱焕庭经营的潜江周矶四店毁于一场火灾,损失惨重,从此一蹶不振,并殃及到汉口和咸宁的生意。钱瑛的父亲钱训臣只好辍商改行,东渡日本东京学习织造技术,两年后学成回国,到湖北天门人、广东新军第一协统统领张炽所部任筹办粮秣的军需官。后为照顾年迈的祖父,返回咸宁家乡务农。钱瑛自幼生长在这个“道德守旧,学问唯新”的家庭里,深受其父母的伦理观念的薰陶,但由于父亲职业的频繁变动和经常的迁移,也使钱瑛有更多的机会接受和接触到新思想和新事物,因此,她不象姐姐那样唯父母之命是从,而是个性倔强,具有鲜明的向封建礼教挑战的叛逆精神。钱瑛很小的时候就帮着母亲做家务,8岁入私塾念书,熟读四书五经和唐诗宋词。她酷爱吟诗作文,很得塾师称赞。当钱瑛10岁时,父亲又到潜江周矶重开商号,将钱瑛母女接到周矶,她又来到潜江读书。初谙世事的钱瑛对一些封建陋习深恶痛绝,她渴望有独立的人格,向往自食其力的生活,于是她向父亲力争,不再缠足裹脚。随着时间的流逝,钱瑛渐渐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慕名到钱家提亲的人也开始踏进钱家的大门。钱瑛的母亲经过挑选,终于收下了一大户人家的聘礼,为女儿订下了亲事。钱瑛知道后,想起同学们常常在一起谈论的由于“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这种包办婚姻导致的种种悲剧,深为自己求知求学的前途即将被断送而痛苦不堪。她数次与母亲争论,但母亲却固执地认为女大当嫁,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更何况退婚势必引起非议,乡邻们的冷嘲热讽将会成为钱家的耻辱,拒不答应女儿的请求,还对她严加训斥,并把她看管起来。性格刚烈的钱瑛不愿就此屈从。这天深夜,她写下一封绝笔信后,拿一把剪刀猛地刺向自己的咽喉,鲜血顿时汩汩流出。时刻留意着女儿房间动静的母亲听到了异常的动静,急急赶去查看,发现女儿的惨状,惊吓之余立即请来大夫合力救治。此后,钱瑛的母亲见她性子如此刚烈,只好为她退了婚,也不再在钱瑛面前提这件事了。钱瑛的颈部从此也留下了一处深深的疤痕。通亩颤滑过这件事,使钱瑛认识到:要真正摆脱封建婚姻的罗网,必须要有独立生活的本领,为此需要冲出家门,进正规学校念书。此时的钱家经济上已不显宽裕,钱训臣本不想再送钱瑛读书了,但拗不过女儿的苦苦请求,终于答应她到潜江职业女校学习。钱瑛进入女校后,学习成绩突出,修业期满,留校当了一名教师。但钱瑛不以此为满足,决心赴省城继续深造,以求学到更多的知识。钱氏家庭中,有一位后来被称为中国共产党“红色理论家”的钱亦石,论辈份,他是钱瑛的族叔。钱亦石1909年夏离开家乡咸宁,考入汉口商业学堂。1916年秋又到武昌高等师范(今武汉大学前身)学习,预科一年后转入博物部。1920年夏毕业后,进入湖北省教育厅任职员,同时在董必武主持的武汉小学、武昌高师附小、湖北一师兼任教员。由于他思想进步,追求光明,1924年4月经董必武、陈潭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7月,钱亦石担任了国共合作和国民党湖北省执行委员会执委兼宣传部主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共产党党团支部。大革命失败后,他经日本转赴苏联莫斯科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即中山大学)特别班学习,1930年12月回国。在上海,根据中共中央上海局宣传部的安排,在阳翰笙领导下,钱亦石从事革命和进步著作的译、著工作,开始了革命文化推进者的职业生涯。他从1932年起任上海法政大学、暨南大学教授,还加入了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曾任该组织的党团书记以及“苏联之友社”党团书记。1938年1月,钱亦石病逝于上海,留下44种著作。毛泽东等为他送了写有“哲人其萎”四个大字的挽联。1923年,钱瑛说服母亲同意她报考湖北女师。在武昌,她找到了时任武昌高师附小教导主任、武昌中华大学博物教员的钱亦石。钱亦石对这位才华横溢、富有反抗精神的侄女非常喜爱和器重,他热情鼓励钱瑛报考这所学校,并为钱瑛提供了食宿、补习条件。在钱亦石的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