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一般尚书令、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一般称宰相,尚书令正二品,一般不置,分左右仆射,为从二品;中书令正二品,门下侍中正二品。
唐朝期间品衔与职位不是对应关系,经常有低品高职的出现,基猛芦搜本上三品以上就可以做宰相了,一品官是很难的,更多是个虚荣,做到一品基本上也就老了。
还有就是加号“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也是宰相,这些有可能是出将入相的将军,也有可能是六部的官员,品级就相对较低了。所以宰相出了以王或者国公出任宰相的,没枝历有正一品。
宋朝宰相都是枢密使、各阁大学士,品级更低,哗做就不说了。
太师、太傅、太保各一人,是为三师;太尉、司徒、司空各一人,是为三公。皆正一品。
还有王也是正一品,皆是荣誉头衔。
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太宰与相合称为宰相,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
宰相地位的具体名称多达几十种,历代不同:太宰、相、相邦、相国、丞相、大司徒(东汉)、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明朝)、军机大臣、总理(清朝末期)等等。
区别:与丞相(官职名)并非一个概念。
版权声明:文章由 百问九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baiwen9.com/life/288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