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告子的观点:“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是告子的论点之一。
译文:告子说:“食欲、感官上的追求,是人的天性。仁是生自内心的,不是外因引起的;义是外因引起的,不是生自内心的。”
孟子观点: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并以诗经的观点以及孔子支持诗经的观点为证。
扩展资料:
人性之辩:告子与孟子的遭遇战。由于告子与孟子的思想根本对立,反对孟子人性本善的观点。提出千古名言:脊团悔“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记录了这场辩论。
历史而言,内外之争后来还转变成公私之争。内外之争主要涉及告孟墨,公私之争主要涉及儒释道。在内外之争中,告子(道家)由于自然性立场,只爱自己的弟弟而受到儒学(孟子)批判;在公私之争中,道家由于坚持自然原则仍然被批评。
与之不尽同,墨家由于兼爱被孟子批判,但在公私之争中,韩愈却要求儒墨(孔墨而非孟墨)互用,可见此时就默认了墨家也是公。“儒墨同是尧舜,同非桀纣,同修身正心以治天下国家,奚不相悦如是哉?余以为辩生于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说,非二师之道本然也。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或大为孔墨。”在内外之争中,墨家会被孟子批评,似乎是反面。
但在公私之争时,墨家由于是公,已成为正面的了。由此,反观公私之争对于全面理解内外之争是很有帮助的。可见樱正,墨家的兼爱虽然还停留在理论抽象层面,但对于孟子自然与社会交织的立场的确有其超越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食色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