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周的微信热门事件开始于一篇文章《张杨导演,我爱你》,标题中的“张杨”,即是去年广受众文青好评的电影《冈仁波齐》的导演,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个自称三毛转世的90后姑娘。比较有趣的是,由这篇文章引发出的系列和【文青】相关的讨论和文章,大多是一番嘲讽和戏虐,观点基本是文青太可怕,少碰。 其实我比较好奇的是,这个事情为啥扯上了文青,或者更直接点,为什么在大众眼中,这篇文章的作者小二姐被定义成文青了呢?就因为她喜欢类似【冈仁波齐】的电影?或者去过西藏洗涤过心灵?或者因为她会写公众号? 后来我特地搜索了百度百科对文青的定义:第一,没有生活能力,挣不到钱;第二,有不切实际的梦想,痴呆而固执;第三,爱好文艺,喜欢电影、音乐。 哦,难怪,原来文青竟然是这个定义,明明白白的是个贬义词。 可是,在我心目中,文青是个褒义词,它的定义并非如此,在我心目总,被定义成文青的,比如说, 老朱,大学西方艺术史的老师。上课时,兴致盎然手舞足蹈,聊中世纪、聊文艺复兴,聊大学之道,聊他在欧洲的各种游历;下课后,天南地北胡聊海聊,聊电影、聊音乐、聊摄影、聊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他在学校里有个小屋,是我们胡聊海聊的阵地,聊到饭点,就带我们去搓一顿。 他特立独行,有自己的原则,坚决不写为了评职称而需要的论文,一直顶着讲师的职称,上着全校学生最受欢迎的课程。电影和艺术,对于他来说不是爱好和消遣,是专业,是他一直在探索和研究的领域。 从小理工科背景的我,如果说身上真的有那么点【文学】气质,那大概就是老朱的启蒙。我一直记得他的两句教诲。第一句是,try,去尝试,勇敢去尝试,任何事情。比如货这么好的天气,你们不去谈恋爱,来听我的课,真是太可惜了。第二句是,要成为自由的人,前提条件是,知道你的下一顿饭在哪里,不只是下一顿饭,而是这辈子所有的下一顿饭。 再比如说,茶圈的一个老师。他在郊区的一个村子里,租了一套农民房,重新改造和设计,成为自己的茶寮。我第一次拜访的时候,眼中所见,一草一木、一壶一碗,都像是走进了电影【寻找千利休】里面千利休的茶居所。在面对我的种种困惑时,他说,大概喝了7年的茶,探索了7年,才觉得自己大概有点懂茶了。 这大概就是符合我心目中文青标记的人。我心目中的文青,也可以概括出如下几个特征。 第一,不只是爱好文艺,是在这方面有专业度,并且持续在探索。 第二,有梦想,也许也有可能不是那么切实际,但不停留在嘴上,是落实在行为上。 第三,有一定的生活能力和挣钱能力,不会看不起柴米油盐酱醋茶,对现实有基础客观的认识。 爱好和文艺相关的某个东西,但不只是将其当作消遣或娱乐,而是去探索和挖掘。而在这个过程中,所需要投入的精力和时间,并不只是朋友圈的九宫格图片,也并不是纯输入无输出的搬运工,如果文青的定义是看很多电影,或者去过很多地方,或者只是开个公众号,那这样的文艺都太浅薄了,浅薄到无法反驳百度百科对文青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