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9家英美主流媒体上,扎克伯格登报正式为这次泄密事件说sorry了。
报头用加粗加大的字体这样写着:我们有责任保护你们的信息。如果做不到,我们就不配提供服务。
此前,3月17日,媒体曝光Facebook上超5000万用户信息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政治数据公司“剑桥分析”获取并利用,向这些用户精准投放广告内容,帮助2016年特朗普团队参选。
其实,这次的泄密事件非主动行为,Facebook也是受害者,是第三方APP在用户登录过程中获取了信息,但Facebook还是被推上了舆论的风暴中心。
同样是用户个人隐私泄露事件,扎克伯格选择了直面问题,公开道歉,其实并不是说他的道德有多高尚,或者Facebook是多么坦诚的公司。
而是因为国外的用户,实在太不好惹了。
这则泄露用户隐私的丑闻一出,Facebook股价狂跌,短短两个交易日,其市值蒸发近5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000多亿元),扎克伯格个人账面或蒸发60亿美元。
Facebook没有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扎克伯格也没有做出检讨,让事件愈演愈烈,在Twitter上,“删除Facebook”的话题下参与者仍在持续增加。
更让用户气愤的是,Facebook在两年前就知晓事件的情况下,并未及时对外披露这一信息,至今也没解释清楚这件事。
可以说,迫于这些压力,扎克伯格才不得不做出如此措辞严厉的检讨。
即使如此,国外的网友并没有因诚意而感动,他们更在意的是对信息泄露者的补偿何时到账,以及Facebook如何避免此类事件发生,还要考虑是否要注销自己的Facebook。
此处要@中国互联网大佬们了,国内用户对企业实在太宽容了,再大的事儿都很容易被新鲜事所掩盖,翻篇也很容易。
360水滴直播、携程安全支付日志漏洞、百度涉嫌违法获取个人信息等。
背后无一不是这种态度,左右推诿、遮遮掩掩或者一关了之。
难怪有人不断呼吁,不要在公开平台上晒娃、透露个人信息,殊不知数据时代,用户隐私早已沦陷,所有人都在裸泳。
在3月26日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李彦宏在回答数据和隐私问题时说,中国人对对于隐私问题没有那么敏感,很多时候他们愿意用隐私交换便捷性和效率。
当然,他说这句话之前也强调了数据保护的安全性和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可即便如此,这句话听起来还是很刺耳。
其实无论在哪个国家,个人隐私对我们来说都是同样重要的,只是因为选择少,我们不得不对企业放宽容忍度,比起信息泄露,和不用百度搜索、腾讯微信、阿里淘宝,哪个更不方便?
但是这显然不应该成为企业肆意对待用户隐私的理由,除了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和监管,难道我们只能做个谨慎的“裸泳者”吗?
无论是剑桥分析公司依靠大数据分析影响2016年美国大选,或是Facebook依靠用户研究实现精准的广告投放,都说明了一个基本事实:大数据是可操控的,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都可以依靠数据的过滤及呈现,进行控制与干扰。或许说,这根本就是互联网时代下,很多网络平台的运营模式。
有人曾计算得出,Facebook上的每个用户能够为其带来2.76美元的收入,而这些收入的实现,则是依靠对用户特征的准确分析,进而实现精准的广告投放。那么,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你做出的决定,究竟是你自己做的决定,还是“他们”想让你做的决定。
大数据技术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我们的个人信息可能一不小心就会被泄露,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每个人几乎都是透明的,呈现的数据分析真的能够让一个陌生人来了解的你的全部。但一门技术可怕到极端,他的反向必然是有着巨大的益处,正所谓物极必反!
大数据技术于个人
其实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在追求的是更加透彻的了解自己,唯有真正的了解自己,才能让自己更加优秀。在生活中,可以想象一下,有这样一个智能家居:了解自己喜好、知道自己时常购买的物品的风格、价格无间、品牌等等,而且对自己的需求总能第一时间知道并且会列出更多你需要的东西,是不是生活顿时变得更加通畅了,有更多的时间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
其实这个成品,大家都已经见识过了,就是我们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而支撑人工智能的正是大数据技术,搜集数据、获取数据、分析数据等等,背后就是一个庞大的大数据系统。
大数据技术于企业
现今,企业的营销模式都在从粗旷式营销转型向精准式营销。而企业处理的数据呈现七个方向的转变。平台虚拟化、支付网络化、终端移动化、金融供应链化、物流社会化、服务专业化、营销精准化、前五点呢,使得企业能够获得的数据量非常庞大,而后两点则要求企业必须对数据进行分析,才能达到精准营销专业服务的目的。
大数据技术是可怕但又是可敬的,生活在大数据时代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更好的维护好自己的隐私,更好的研发大数据技术,让大数据技术的利端更加凸显,强势压倒弊端!
导火索
这个事件的导火索开始于2013年,一名剑桥大学研究员Aleksandr Kogan,创建了一个问答应用——“这是你的数字化生活”(this is your digital life)
这个应用上线后获得了30万人安装,但按道理来说,这个应用是不会获取到用户数据的。
用户数据只是存放在Facebook上,但Kogan却声称是在满足Facebook协议前提下获取数据的,所以Kogan便获取了这30万人的用户数据。
而且这些数据都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获得,这也说明了Facebook存在用户数据安全的漏洞。
直到2015年,Facebook从卫报的记者那里得知,Kogan在未征得用户同意的情况下和剑桥分析分享了他的数据。
所以在那个时候,Facebook从平台上禁止了Kogan的应用,但直到上周Facebook从多家媒体报道中得知剑桥分析并未删除所有用户数据。
发酵
在社交媒体推特上,关于删除Facebook的话题持续增长,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也参与这个话题。
还删除了特斯拉和SpaceX的Facebook官方主页。
与此同时,Facebook的股票也应声下跌。自3月17日消息传出以来,这家社交媒体巨头的股价已下跌逾9%,市值两个交易日蒸发了近500亿美元。
而就在昨天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在9家报社当天发行的报纸上登报。其中包括《观察者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
这样的著名报社,道歉信的内容有:我们有责任保护你们的信息,如果做不到,我们就不配提供服务。
插曲
从Facebook的事件里,我们可以看到,剑桥分析在获取信息后,向这些用户精确投放广告内容帮助2016年特朗普团队参选美国总统。
另外也有媒体披露,当初英国投票脱欧的时候,剑桥分析也有参与,而作为剑桥分析的创始人Aleksandr Kogan。
他是坚定的脱欧派,所以在投放内容的时候,都是精准的投放脱欧有利的信息。
而这个影响,只是基于Aleksandr Kogan这个人的个人喜好。虽然Kogan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只是媒体的夸大其词。
但是无论如何,收集并利用用户数据这个事情的是真的,投放广告这个事情也是石锤。用户在浏览Facebook的时候,或多或少被潜移默化的接受这些信息。
最后
目前我们还不知道Facebook将如何解决,但是对于我们而言却是值得反省。
在当下这个信息发达的社会,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如何防范信息泄露所带来的影响,都是各方面对的一个重大的课题。
毕竟,现在身处大数据时代,不希望每日都像在踩着针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