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问九>百科词库>“阿灿”什么意思啊?

“阿灿”什么意思啊?

2023-08-24 02:26:07 编辑:zane 浏览量:568

“阿灿”什么意思啊?

香港这十年:阿灿与港灿从“阿灿”到“港灿”,香港人大可不必过于悲观,偏颇地认为谁将取代谁。[文/研究员 严飞]回归十年,香港人心态最大的变化,反映在与内地的关系和对内地的重新认识之上。当年曾自负地讥笑内地人是“阿灿”的香港人,今天却要用“港灿”来自谑,真是“世道变了,人心也变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香港大东电报局曾有一个广告,一名西装笔挺的成功男士,以权威的姿态向观众解说:香港充满朝气、欣欣向荣,以国际金融中心的身份,把东西方的信息汇聚集散。这个时期香港经济的成功转型与腾飞,让香港迅速发展成举世瞩目的国际化大都会,也因此,香港人人如广告片中的成功男士一般,滋生出盲目自大的优越感,尤其在相对贫穷落后的内地人面前,这种优越感就会成倍放大,“表叔”、“阿灿”、“灿哥”、“灿妹”等嘲笑性用语,构成了这一时期香港人对内地人的集中印象与认识。“表叔”的说法源自革命样板戏《红灯记》,在那经典唱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中,李铁梅唱道:“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这位“表叔”于是进了港人编撰的粤语词典,以其“没有大事不登门”的形象,演变为大陆外派驻香港中资机构人员的文化符号。“阿灿”比起“表叔”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1979 年,电视连续剧《网中人》在香港热播,一位刚从大陆来到香港的新移民程灿,在电视里笑着说:“我系阿灿呀!我准备返乡下探阿爸阿妈……”阿灿在香港陌生文化与环境中种种不协调甚至滑稽的表现,由此被升华成八九十年代内地人愚昧、憨厚、封闭、缺乏修养的代名词。九七回归之后,“阿灿”与港人正式成为一家,“表叔”登门的次数也茄迹越来越多。然而,在很长一段时期之内,香港人的优越心态似乎依旧,普通话与粤语更是一度成为落后与发达的文化标签。但伴随着香港遭遇一系列的经济重创,特别是2003年前后的SARS 袭港、负资产横行、失业率高企,香港经济降到谷底。与此同时,内地经济水平却在时刻高速发展之中,越来越多内地人通过“自由行计划”涌入香港,挤满铜锣湾、尖沙嘴、旺角的大小商铺,以个人消费带动香港的经济增长。以往在内地自诩大豪客的香港人,今天反而要期望每年一度的国庆黄金周、五一黄金周,抢着做内地人生意。粤语也因此不再成为香港人日常生活交流的唯一语言,普通话愈发受到重视,成为他们必须学习的新技能。到了2007 年1 月,人民币价值第一次高于港币,北上消费的香港人忽然发现,似乎就在一夜之间,港币再也不吃香了,深圳的出租车司机都开始理直气壮地拒收港币。在巨大的反差面前,香港人不得不感慨句“今时唔同往日”,多年来赖以骄傲的经济优越感再也不复存在,“表叔”、“阿灿”等文化偏见的符号也就此成为历史。于是,越来越多的香港人开始选择北上内地,从深圳、广州到上海、北京。不仅北上消费,悄稿也北上工作,甚至定居。就好像当年程灿来到香港一样,看什么都惊叹,以至于要以“港灿”自谑了。仅以定居为例,香港回归前,到内地定居对很多香港人来说简直不可思议,而在回归十年后的今天,香港人返回内地生活反而成为大潮流。根据香港规划署2006 年的调查发现,2001 年到内地定居的香港人有4.1 万,2003 年则有6 万多,而到了2005 年,则增加到9.1 万,意即每两年就以几乎50%的速度递增。当年以“阿灿”嘲弄人家,如今用“港灿”自嘲,真是风水轮流转。从“阿灿”到“港灿”,香港人是否已从中获得若干启示,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呢?这并不得而知,但有不少香港人惶惶然,患上边缘化的群体焦虑症,倒是这一两年香港人心态变化中的新趋势。长期以来,香港人的深层心态一直有所波动。内地发展滞后,未免歧视;内地急速发展,则少不了担忧。早几年担心的,还只是上海取代自己的地位,“颤运并双城记”的讨论曾一度热门。今天,当内地迎来全面发展,香港所担忧的,就不仅是上海一座城市,而是整个内地了。在这种情况之下,“港灿”虽说是自我戏谑,却也未尝不体现出自卑。其实,跟内地相比较,香港活泼的民间社会、开放的媒体、自由宽松的制度、公共管理上的严谨、对规范和秩序的重视,都使得它作为一个社会、政治、文化系统,显示出很强的优越性。美国传统基金会2007 年1 月公布的“经济自由度指数”报告,更是连续第13 年将香港列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系。因此,香港人大可不必过于悲观,偏颇地认为谁将取代谁。反之,如若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和内地建立起良好互动的机制,同时又把香港的命运放在中国发展的大框架之中,才能打造出两地一起灿烂的格局。

版权声明:文章由 百问九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baiwen9.com/tips/284162.html
热门文章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