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在汉代与司马、司空并称三公,掌邦教,敷五典,扰兆民,相当于隋唐之后的户部。
周朝之时,司徒是地官之长,以卿任之,最初只相当于三公九卿中的九卿。
至汉元寿二年(公元前缺纳梁1年),改丞相为大司徒。司徒前加“大”,于是,西汉末至东汉初,朝廷以大司马、大司徒茄备、大司空为三公。
汉光武帝时,改大司马为太尉,司徒、司空前去“大”,太尉与司徒、司空并为三公。
可见,汉朝之时,司徒位列三公,直至隋唐时将司徒之职改为民部(李世民时避讳改为“户部”),户部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俸禄、粮饷、财政收支等。
扩展资料:
司徒最早由两汉周公旦《周礼》地方官司徒演变而来。《周礼》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将天下官职分为六类,分设天、地、春、夏、秋、冬六官。
1、天官为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相当于隋唐之后的吏部。
2、地官为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扰兆民,相当于隋唐之后的户部。
3、春官为宗伯,掌邦礼,治神人,和上下,相当于隋唐之后的礼部。
4、夏官为司马,掌邦政,统六师,平邦国,相当于隋唐之后的伏运兵部。
5、秋官为司寇,掌邦禁,诘奸慝,刑暴乱,相当于隋唐之后的刑部。
6、冬官为司空,司空原来叫“司工”,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相当于隋唐之后的工部。
因此,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就是由《周礼》中的六官逐渐演变而来。与此同时,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的职掌也在不断变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