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痨病名。即肺劳。《慎柔五书》卷四:“肺痨热,瘦损,有虫在肺,令人咳逆气喘。”
治以五膈下气丸等方。
与肺结核病相似。
参见肺劳、虚劳、劳瘵条。
中医指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为主要特征的传染性、慢性、消耗性疾患。又称痨瘵、尸注、鬼注。相当于西医的肺结核。多因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痨虫传染所致。初起病变主要在肺,久之则累及脾肾,甚则传遍五脏。
肺痨病因分内外两方面。内因是素体虚弱,或酒色劳倦,起居不慎,耗伤气血津液,导致气血虚弱,阴精耗损。外因是感受病者之气,痨虫乘虚而入,发为肺痨。在整个疾病演变过程中表现为气阴亏耗、阴虚火旺、阴阳两虚等正虚证候。在治法上强调补虚培元、扶正杀虫的整体疗法。调补脏器时,应注重肺脾肾三脏。常见证型有:
①肺阴亏损型肺痨。证见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潮热咽干,舌红苔干,脉细。
治宜养阴润肺,方用百合固金汤。
②阴虚火旺型肺痨。证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或痰黄粘稠,反复咯血,舌红绛,脉细数。
治宜滋阴清火,方用秦艽鳖甲散加减。
③气阴两虚型肺痨。证见咳嗽咯血,潮热颧红,自汗盗汗,气短乏力,神疲纳呆,舌红无苔,脉细数无力。
治宜益气养阴,方用月华丸加减。
④阴阳两虚型肺痨。证见身体消瘦,骨蒸潮热,自汗盗汗,食少便溏,咳嗽咯血,气短声嘶,舌淡胖有齿痕,脉微细。治宜温补脾肾,方用保真汤加减。
除此之外,还应注重疗养。肺痨病预后与治疗的早迟有关。
肺结核俗称“痨病”、“白疫”,是结核杆菌侵入体内引起的感染,是青年人容易发生的一种慢性和缓发的传染病。
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15岁到35岁的青少年是结核病的高发峰年龄。潜伏期4~8周。
其中80%发生在肺部,其他部位(颈淋巴、脑膜、腹膜、肠、皮肤、骨骼)也可继发感染。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传染源是接触排菌的肺结核患者。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但以肺结核最为常见。本病病理特点是结核结节和干酪样坏死,易形成空洞。
临床上多呈慢性过程,少数可急起发病。常有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和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
健康人受到结核菌感染后,也不一定发生结核。
结核的发病主要受到两种因素的影响,即感染结核病菌毒力的大小和身体抵抗力高低,如果结核菌毒力强而身体抵抗力差则容易发生结核病。
初次受到结核菌感染后,绝大多数人不发病,但仍有约10%的人在一生中的任何时候有可发生结核病。
典型肺结核起病缓渐,病程经过较长,有低热、乏力、食欲不振、咳嗽和少量咯血。
但多数病人病灶轻微,常无明显症状,经X线健康检查始被发现,有些病人认突然咯血表现发现,但在病程中常可追溯到轻微的毒性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