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问九>百科问答>中国古代发髻大全

中国古代发髻大全

2024-09-30 06:37:49 编辑:zane 浏览量:525

中国古代发髻大全

【堕马髻】髻名。因将发髻置于一侧,呈似堕非堕之状,故名。属于魏晋时期妇女的一种发型,为一种偏垂在一边的发髻。注意,“倭堕髻”不是堕马髻,是堕马髻的后代变体,两者不一样。堕马髻据说是东汉权臣梁冀的妻子孙寿发明的。

【盘桓髻】髻名。其梳编法是将发蟠曲交卷,盘叠于头顶上,稳而不走落,称为盘桓髻。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长安妇女好为盘桓髻,到今其法不绝。”

【芭蕉髻】古代妇女发式,椭圆形,在髻的四周环以绿翠的一种髻式,宋人《瑶台步月图》中有此髻式。

【大盘髻】古代妇女发式,髻式凡五围,紧紧扎牢,间以玉钗并用丝网固之,宋代较流行。

【大手髻】古代妇女发式,又名“大手结”、“大首结”。即用他人头发做成发络,续在自己的发中间,梳成圆球形的高髻,称“大手髻”。

【单刀髻】古代妇女发式,又称“刀形半翻髻”。双刀髻又称“刀形双翻髻”。按其制法,可能都属于假髻。这两种发式曾流行于初唐宫中,后传于贵族妇女中,士庶女子少见,从陕西乾县永泰公主墓壁画的侍女和礼泉县张士贵墓出土的女俑可以得到资证。

【单环高髻】古代汉族妇女发式之一。将头发盘卷一环,耸竖于头顶的一种髻式,谓“单环高髻”。其法先将头发收拢,用丝绦缚住,再向上各盘卷成一环形,用簪钗固定。单环高髻,曾流行于中国唐、宋、明各朝。

【杜韦娘髻】古代妇女发髻。明代嘉靖中禾妓杜韦,梳低小尖巧的实心髻,髻式实心低小,所以不易蓬松,因而一直保持其晓妆形态,当时吴中(今江苏苏州)妇人都效之。后又讹为“茴香髻”。

【飞天髻】古代汉族妇女发式,又叫“飞天紒”。是一种三环高髻,始于南北朝。《宋书·志第二十.五行志一》:“宋文帝元嘉六年(429),民间妇人结发者,三分发抽其髻直向上,谓之‘飞天紒’,始自东府,流被民庶。”其形是先将头发分三分,每分用丝绦缚住,向上盘卷成环状。出自宋文帝宫中,传至汉族民间,后一直流行于宋、明各朝。

【灵蛇髻】灵蛇髻是古代汉族妇女发式,始自魏、晋时期。髻式变化无常态,盖随时随形而梳绕之,据说是由曹魏文帝妻甄后所创。《采兰杂志》:“甄后既入魏宫,宫庭有一绿蛇,口中恒吐赤珠,若梧子大,不伤人,人欲害之。则不见矣。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巧夺天工,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宫人拟之,十不得一二也”。视蛇之盘形而得到启发,因而仿之为髻。

【蔽髻】一种假髻。晋成公的《蔽髻铭》对蔽髻作了专门的描述,言“或造兹髻,南金翠翼,明珠星列,繁华致饰”。蔽髻上镶有金饰,有严格的制度,非命妇不得使用,且不同等级的命妇之间亦不可僭越。而普通汉族妇女除了将自身的头发挽成各种发髻样式外,也有戴假髻的。只不过这种假髻比较简单,髻上的首饰也没有蔽髻那样复杂和华丽,时称“缓鬓倾髻”。

【流苏髻】发髻名。元伊世珍《琅嬛记》:“轻云鬒发甚长,每梳头,立于榻上,犹拂地,已绾髻,左右余发,各粗一指,结束作同心带,垂手两肩,以珠翠饰之,谓之流苏髻”。

【蒲桃髻】唐冯贽《记事珠》:“小儿发初生为小髻十数,其父母为儿女相胜之辞曰蒲桃髻。”所谓“小髻十数”,当指十数小辫而言,这和新疆维吾尔族小姑娘梳的发辫差不多,曾盛行唐或唐以后的各个时期。另说此发式是“髻”而非辫发。但按所掌握的历代绘画和文物资料看,仍以辫发为多,梳髻者最多不五、六,“十数髻”未见有过。

【三角髻】古代妇女的一种发髯式样。亦称“三髻丫”《汉武帝内传》:“(上元)夫人年可二十余,……头作三角髻,余发散垂至腰。”

【双环望仙髻】古代汉族妇女发式之一,当是一种高状作双环形的发髻。其形将头发分成两股,用丝绦束缚成环形。其高耸于头顶或头之两侧,有瞻然望仙之状。据唐段成式《髻环品》载,唐玄宗时,宫中盛行双环望仙髻,后为贵族妇女所喜尚,宋时仍流行。

【乌蛮髻】乌蛮髻,古代汉族妇女发式之一。青衣红线即梳此髻,并攒金凤钗(一作贯金雀钗),见《唐人小说》及《绿窗新语》。《苗俗纪闻》:“妇人髻高一尺,婀娜及额,类叠而锐,倘所谓乌蛮耶。”因发鬂虽高叠而却作主锐状,则不致有倾倒之虑,即此髻的特点。又红线为剑侠女,梳此髻式亦符合其身份和性格。

【小盘髻】古代汉族妇女发式之一。髻式凡三围,插以金钗,不用网固,宋代较流行。

【茴香髻】见“杜韦娘髻”。

【十字髻】因其发髻呈“十”字形而得名的一种髻式。这种发式的编盘方法是:先将头发盘成一个“十”字行的发髻,再将余发在头的两侧各盘一鬟直垂至肩,上用簪、钗固定即可。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形象的图象资料如西安草厂坡出土的北魏彩绘陶俑,梳的就是这种发髻。魏晋之后各朝均很少见。

【百叶髻】百叶髻,古代汉族妇女的一种发式,发髻层叠。元稹《梦游春》诗句说:“丛梳百叶髻。”是一种分出很多小发髻的发式,有丛髻的特点,但又与丛髻分出层次不同,如西安市郭家滩张堪贡墓出土的一件女陶俑,是把黑发分作数股,由头顶心向周围散射开来,确实像一丛叶片。

【解散髻】古代的一种束发形式。《南齐书·王俭传》:“(王俭)作解散髻,斜插帻簪,朝野慕之,相与放効。”清·洪亮吉《解散髻》诗:“一代风流比谢安,插簪散髻解朝冠。”自注:“王俭为国子祭酒,作解散髻斜插簪,尝谓人曰:‘江左风流宰相,惟有谢安。’意以自比。”《南史·王俭传》作“解散帻”。亦省作“解散”。唐陆龟蒙《和酒病偶作》:“唯欠白绡笼解散,洛生闲咏两三声。”

【叉手髻】妇女发髻名。髻形如叉手状,故称。《北史·室韦传》:“女妇束发作叉手髻。”

【盘龙髻】指妇女盘绕卷曲的发髻。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山歌》:“山歌船唱有极有意义者,如:‘南山脚下一缸油,姊妹两箇合梳头。大的梳箇盘龙髻,小的梳箇杨烂头。’”《中国歌谣资料·五更伴嫁》:“左梳右挽盘龙髻,右梳左挽插花楼。”亦省作“盘龙”。

【宜春髻】旧时春日妇女所梳的髻。因将“宜春”字样贴在彩胜上,故名。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戴之,帖‘宜春’二字。”

【百合髻】百合髻,古代汉族妇女发式之一。平髻类,长发在脑顶分成数股,先前后分梳,发脚掩藏。流行于中国唐代。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头髻自古之有髻,而吉者,系也。.........贞观中.....又百合髻,作白妆黑眉。

【双环髻】双环髻又名双环灵蛇髻,中国古代汉族女子发髻之一。通常是将女子头发分成两股,用丝绦束缚成环形,高耸于头顶或头之两侧双环髻。后唐、宋各朝流行的双环高髻、双环望仙髻即以此发髻为原型发展而来。最初流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般是少女梳的,但是也有少数汉族妇女梳此头。在南朝时,由于受佛教的影响,汉族妇女多在发顶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竖的环式,谓之“飞天髻”,先在宫中流行,后在民间普及。在发髻上再加饰步摇簪、花钿、钗镊子、或插以鲜花等。

【双环高髻】将头发盘卷成两个发环,耸竖于头顶的一种髻式,谓“双环高髻”。其法先将头发中分为两股,各用丝绦缚住,再向上各盘卷成一环形,用簪钗固定。有的还将余发垂下作成燕尾形,叫作“垂髾”。双环高髻,曾流行于唐、宋各时期。

【双环望仙髻】据唐段成式《髻环品》载,唐玄宗时,宫中盛行双环望仙髻,后为贵族汉族妇女所喜尚,宋时仍流行。是一种高状作双环形的发髻。其形将头发分成两股,用丝绦束缚成环形,高耸于头顶或头之两侧,有瞻然望仙之状,谓“双环望仙髻”。

【乌纱髻】罩着黑纱的发髻。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六:“见忆娘戴乌纱髻,著天青罗裙,眉目秀媚。”

【倾髻】其梳编法是将发分股结椎、倾斜结束置于头前或头侧,在仕女画中颇为多见。据《晋书》记载:“太元中公主妇女必缓鬓,倾髻以为盛饰。”

【凌虚髻】“凌虚髻”属于交拧的形式,其髻交集拧旋,悬空托在顶上。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隋有凌虚髻、祥云髻。”这种发式如云盘回,凌托顶上,摇而不脱落。

【百合髻】其梳编法是净发分股盘结,并合叠于头顶。

【回心髻】回心髻类似盘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发分股交拧,盘结回心于头顶或头前。据《中华古今注》记载:“梁武帝诏宫人梳回心髻。”清佚名之《胤祯妃行乐图屏》中亦有这种发式。

【抛家髻】“抛家髻”其梳编法是在头顶挽椎成髻,两鬓缓长,以泽胶贴而抱面。唐末京师妇女梳发,以两鬓抱面,状如椎髻,名曰“抛家髻”。亦称“鬅鬓”,“凤头”。据《唐五行志》记载“贵妃假鬓为首饰,曰义髻,僖宗内人束发甚急为囚髻,唐末妇人梳发以两髻抱面为抛家髻”。今京剧旦角仍延用之。

【朝云近香髻】“朝云近香髻”类似叠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发分股拧盘,交叠于顶,生动而稳定。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大业中令宫人梳朝云近香髻。”这种发式别具一格,饶有风趣。在八十七神仙图卷中亦有此种发式。

【倭堕髻】又叫“堕马髻”,发髻偏歪在头部一侧,似堕非堕,是东汉后期流行的一种时髦发式。古代妇女发髻式样。

乐府诗集《陌上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晋·崔豹《古今注·杂注》:“堕马髻今无复作者。倭堕髻,一云堕马之余形也。”

【圆髻】隋唐五代时期的发型,将发全部束起,绾成圆形发髻,是一种简易发式。

【惊鹄髻】“惊鹄髻”也是反绾式之一。其梳编法是将发拢上反绾,成惊鸟双翼欲展之势,生动而有趣。

【牡丹头】明代妇女发式。牡丹头是一种高髻,苏州盛行此式,后逐渐流行北方。

【高锥髻】“高椎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挽成单椎,耸立于头顶。

【双鬟】古代汉族未婚女子常用的一种发式,其特点是在头的两侧各盘卷一髻垂下。既垂又有鬟的,称“双垂鬟髻”,单垂髻而无鬟的,称“双垂髻”,既无鬟且不下垂的,直谓为“双髻”。这几种发髻形式在战国时期就已流行,至唐代更盛,故多见于唐(话后面加jpg是什么梗?jpg是图片格式,jpg后缀一般在形容词后面,文字+jpg的描述形式是用文字给出一种画面感,更显生动。)人诗咏。

【三鬟髻】三鬟髻,古代汉族妇女的一种髻式。中国宋代未出嫁少女,以梳双鬟为多,鬟是中空如环形的发髻。有把鬟梳在额上的,也有梳成好几个鬟的。

【娅鬟】古代少女的一种发式。

《中华古今注》中记载的发髻名称:

【平头髻】

【小须变裙髻】

【凌云髻】

【梳望仙九鬟髻】

【参鸾髻】

【奉圣髻】

【梳十二鬟髻】

【堕马髻】

【梳瑶台髻】

【百花髻】

【芙蓉归云髻】

【回心髻】

【归真髻】

【凌虚髻】

【祥云髻】

【朝云近香髻】

【归秦髻】

【奉仙髻】

【节晕妆】

【归顺髻】

【愁来髻】

【飞髻】

【百合髻】

【盘桓髻】

【仙髻】

【参考资料】

1、在线查询网

/one.asp?id=1

2、百度百科>“鬟”字条目

http://baike.baidu.com/search?word=%E9%AC%9F pn=0 rn=0 enc=utf8

3、[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

版权声明:文章由 百问九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baiwen9.com/answer/409467.html
热门文章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