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在市耳鼻喉医院八楼会议室参加学术讲座。讲者是中国科学院王正敏院士,题目是“临床的科学研究”。王院士针对研究的why、what、how几个问题,并结合自身科研的思路与创新和大家做了精彩了分享。全场座无虚席,弥漫着浓厚的科学气氛。科学研究可以提增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可以打造医学道德和人生品味,科学素养可以培养现代“神医”。那什么是科学素养?中国人至今没有划时代的科学创造(没有诺贝尔奖)和科学素养熏陶教育的缺失密切相关。这和“钱学森之问”可谓异曲同工。王院士提出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实践是科学素养的三要素。他带大家回顾了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走向理性,像哥白尼、伽利略的一些敢于不惟权威、追求真理的史迹足以唤起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是讲究实证、逻辑慎密的。从亚里斯多德的思想到形式逻辑,王院士以慢性扁桃体炎的定义为例,点拨了外延、内涵的思考规则。临床实践就是科学实践,王院士认为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可以誉为“中国古代的临床药理学”。中西医的争论没有意义,关键要靠临床试验去破解它。临床研究要直面疾病、病因、机制;重在诊疗、预防。临床研究要重视学科结合。王院士的团队在内耳干细胞、颅底显微外科、人工耳蜗方面的贡献,完美的诠释了基础、临床与学科间的合作。最后王院士鼓励并告诫我们要坚持下去,要耐得住寂寞,走向顺利、好的结果一定会到来。与会者还就科技成果转化医学和王院士做了广泛的探讨和交流。76岁的王院士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视角高屋建瓴,充满了对新事物的探索创新精神。领略大家风采,我们一定再接再厉。链接:王正敏,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眼耳鼻喉科教授。上海市听觉医学科学研究所所长,上海医学会耳鼻喉科学会名誉主委,国际颅底学会创始委员。美国《颅底外科杂志》编委,《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主编,卫生部国家继续教育专家组成员,第一、二、三、五届亚太国际人工耳蜗大会理事。世界聋联听觉医学委员会委员,香港大学荣誉教授,美国俄州莱特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