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早出自于《论语.宪问》,是用来形容孔子的。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意思是说,子路在石门外住了一夜。第二天早晨进城,看守城门的人说:“你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家来。”守门人说:"就是那个知道不能做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他人对孔子的评价,用来形容孔子的一生再液裂合适不过了。
孔子生活在礼乐崩坏、天下无道的春秋末年。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
没有人能改变这种散埋卖现状,一些有识之士不愿与这样的天下同流合污,就选择了避世隐居,而孔子不然。
孔子的人生目标非常明确,这就是改变天下无道的现实,使它向着有道的境界前进。选择了这个目标之后,孔子从来没有动摇过,并为此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
游历生涯中,也曾遭到别人的冷嘲热讽,还曾断粮七天,甚至险些被人害死。但他从未退缩。
面对质疑,孔子只是回应一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如果天下有正道,我孔丘就不会参加变革了。正是因为天下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变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哪怕孔子知道最后会失败,却也从来没有放弃。
《论语.微子》中,子路曾说:“道之不行,已知之矣”,意思是说,道术不能推行,我们已经知道了。
子路说的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早就知道了自己改变无道社会的那一套主张无法推行,但他仍然坚持不懈,明知会失败,明知不可行,也要去做。这就是孔子的态度,孔子的执著!
当时称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的人,真是看透了他。勇于担当匡救天下的责任而不言放弃,这就是孔子。
最终他也失败了,除了阿苑,“温氏余孽”被屠戮殆尽,他自己也是坠落悬崖。
但他又是成功的,他维护了自己心中的正义,也守护了人间正道。蓝湛最终愿意承担仙督这一职责,何尝不能解说是被魏无羡这一正义所激励。
而温氏唯一存活下来的阿苑又继续承担着维护天下正义的重责。这一切就是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意义所在。
就像孔子虽冲逗然失败了,但站在历史的角度,他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又何尝不是穿越历史的长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03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这是勇于担当责任的精神,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使命。显示了我国传统文化人格的本质。
在神话传说中,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后羿上射九日、下除猛兽以拯救百姓,大禹为治理洪水八年在外、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些都凸显了那勇于担当民族重任的悲壮、崇高的人格。
在现实生活中,孔子是这种文化人格的典型代表之一,千百年之下不仅让人肃然起敬,更是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撒热血。为了使命、为了责任,义无反顾,死而后已。